□米日古力·吾甫爾
新時代的到來讓新聞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決定了新聞記者的轉型方向。當前,新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仍然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聞記者要及時更新自身技能,更要加強新聞的敏感性,為新聞傳播作出貢獻。
想要確保新聞記者工作順利進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前期工作做不到位,那么記者采集的內容可能就不是大眾最想要了解的。不光是新聞記者,不管做任何事情,前期工作的缺失都會對后期工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記者在前期工作做不到位而且對新聞不夠敏感,那就是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而且有可能會采集到錯誤信息,造成社會恐慌。部分記者輕視了前期的準備,直接進行采訪工作,造成新聞工作進展不順利,所以說新聞記者需要在前期把工作做到位。
記者在現場需要對新聞進行專業性語言描述,采訪過程非常考驗記者的控場能力,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抓住采訪者的心理。如果采訪語氣過于僵硬,整個采訪過程會給被采訪者帶來一種壓抑的氣氛,不能獲得被采訪者的信任,采訪會難以進行下去。無論什么時候記者都要掌握采訪節奏,讓被采訪者跟隨自己的節奏對提問進行回答,這對記者而言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能力會決定這個人工作的水平。對于記者而言更是如此。記者要牢牢掌握專業知識,把新聞事件準確地用文字表述出來,增強表達的邏輯性,使之成為完整的新聞作品。
新聞敏感性,是新聞工作者發現和判斷客觀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能力。作為新聞記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及時感知新聞熱點,抓住大眾眼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準事物發展的關鍵節點,把握好關鍵的采寫時機,是十分重要的。當然,培養適時開發運用新聞資源的能力,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蓄養新聞資源的耐性,以及搶抓成熟時機的靈敏性。
具備這些業務素養,才能在最佳時機寫出最佳的作品。在紛繁復雜的新聞資源面前,記者要做一個“雜家”,即能夠靈活有效地運用好新聞資源,選擇性地通過消息、通訊、評論、報告文學等形式,彰顯新聞素材中蘊含的價值。面對新聞資源,運用時隨機應變,才可謂把住“效”字。
每個事件都有其核心,在這個多變的時代會發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但是每個事件都會有一個值得挖掘關注的點。記者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運用新聞敏感性挖掘新聞內涵和核心。新聞記者絕不可以把新聞工作僅僅作為機械性的勞作,應該帶著飽滿的情感去采集和加工新聞材料。新聞事實是客觀的存在,不過新聞工作者是有情感溫度的。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時刻保持準備投入采訪的積極狀態,在采訪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對采訪任務有充分的了解,在工作期間快速施展專業技能。選擇一個適合的采訪環境也非常必要,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對采訪者進行采訪能對突發狀況及時作出應對,從而把控采訪進度,獲取有效信息。
舉一個例子,英國著名影星費雯麗出演《亂世佳人》一舉成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在紐約慶祝典禮上,一位記者采訪她時問道:“您在電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費雯麗反問這位記者有沒有看過自己出演的這一部影片和原著小說《飄》,這位記者回答是都沒有看過,之后費雯麗就不再與這位記者交談,諸多記者目睹了這一窘態,這位記者在新聞界成了笑柄。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這位記者并沒有做好采訪前的相關準備,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倉促上陣。可見,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前期準備工作有多重要。只有當前期準備工作做充分了,加上自身專業技能過硬,才能冷靜面對突發狀況。
增強眼力不僅是尋找選題的必要環節,也是培養新聞敏感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善觀大勢、善謀大事,著力培育發現真善美的能力、發現主旋律的能力、發現正能量的能力,傳播好黨的主張;另一方面,要把握受眾的需求特點和變化,讓新聞更符合傳播規律、更契合現實國情、更滿足受眾需求,進而實現“同頻共振”。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發展,還要加強話語方式和傳播手段的創新。用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展示偉大的新時代,讓廣大群眾喜歡聽、愿意看、聽得懂、看得進。睜大雙眼洞察時事、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才能讓新聞作品更加接地氣、有溫度、有筋骨,更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必須對新聞具備較高的敏感性,在工作前期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準確把握新聞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記者要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不斷增加專業知識積累,多在實踐中積累素材,促使自己不斷進步發展。新聞記者每天都在接觸各種新聞資源,對新聞資源的不同把握、運用,決定著新聞作品水平的高低。作為記者,應練就駕馭新聞資源的能力水平,及時準確向群眾傳達黨的聲音,反映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從而樹立新聞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