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琳
有業內人士說“少兒電視是好人不愛干,孬人干不好”。作為一名從業20年的少兒電視編導,筆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中,總結出一個成語——三心二意,來概括如何做好少兒電視節目。其中,“三心”就是對孩子要有愛心、耐心、童心,“二意”就是做節目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義。
首先是人身安全。比如:在錄制晚會的時候,要注意演播室環境是否有尖銳棱角,以防孩子剮碰;演員通道是否暢通,以防群體節目孩子互相擁擠踩踏;地面燈光要設專人提示和監管,以防高溫燙到孩子;候場區是否有花盆、玻璃等易碎物品,以防孩子嬉鬧時撞到;錄制研學旅游和體育競技類的戶外節目,更需要細化安全保障預案。總之,孩子不能離開大人的視線,需要處處做好防范。
其次是心理安全。少年兒童從3 歲到15 歲的年齡跨度非常大,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抗壓能力差別也很大。所以,在做節目過程中,編導、主持人及其他工作人員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態度,站位上、語音語調上、內容描述上都是不同的。比如,主持人與幼兒園的小朋友交流的時候要降低站位,蹲著、坐著甚至跪著。對幼兒園的小朋友說話語速要慢,語調輕柔。與小學生交流,語言表達更口語化一些,要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因此,在策劃、錄制節目時,應了解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這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特征,學會運用簡單的、生動的、口語化的語言與孩子們進行交流。語言要真誠,不能隨意開玩笑,以免造成對兒童的心理傷害。
首先,耐心等待膽小的孩子樹立自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各種少兒大賽中,有的小朋友沒有登臺經驗,懼怕登臺。作為組委會人員,首先得勸家長別著急,讓孩子先適應一下比賽環境,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在家長的陪同下從臺下走到臺上,最后再讓小選手獨立完成舞臺展示。雖然,工作人員為此會加班,但滿滿的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這種等待太值了!
其次,耐心等待“蒙圈”的小演員思路逐步清晰。做晚會導演的人都知道,一臺晚會需要諸多環節的配合,演員站位、上場次序都得考慮周全,別說孩子,就連大人至少也得經歷兩次彩排。所以對孩子更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小演員慢慢理解演出的安排。不經歷三遍聯排,小演員走錯位一定是導演組的問題。
最后,耐心等待“懵懂”的孩子自覺自悟。少兒時期的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萌芽期,因此,需要重視對孩子們的道德啟蒙,通過節目,引導他們養成優良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行為習慣。但是傳統的說教,只會使孩子們感到枯燥乏味,達不到啟蒙的目的,因此,在節目策劃時,需充分結合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樂中逐漸形成基礎的是非觀念,啟發孩子認識社會,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少兒電視節目的主要受眾是天真活潑的孩子,這決定了少兒電視編導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之外,還要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以打開孩子的心靈通道,與他們成為好朋友。編導應避免以成人的主觀意識來進行節目的策劃。可以先聽聽孩子們的意見,引導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讓節目更加符合他們的喜好。目前,各省臺少兒頻道都設立了小記者團,帶領他們用童眼看世界,采集生活中的精彩瞬間,發現美好,傳播正能量。這種小記者自編自采、大記者專業輔導的形式,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和學校、家長、社會的好評。
要做出較為理想的少兒電視節目,編導在創作過程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統籌規劃上作用尤為突出。編導首先應該初步擬定節目主題、樣式、框架。其實做節目就是蓋房子,有了地基,搭了四梁八柱,這房子就塌不了,節目思路也就清晰了。孩子們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編導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到電視臺的活動中來,充分發揮本土優勢和地域優勢,打造門檻低、參與度強、社會影響力大的節目。這種低成本制作,對于地面頻道來說,也許是更討巧更適合的節目樣式。另外,還可以舉辦各種主題的體驗活動,吸引孩子和家長積極參與,從而提高電視欄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要想讓節目內容牢牢抓住孩子的目光,除了有意思,還要讓孩子們在節目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主題空洞,對孩子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節目也是沒有前景的,內容為王才是硬道理。
在當前形勢下,國家廣電總局對少兒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節目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和審美標準,符合當下的主流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青少年勇擔民族復興大任,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引導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電視節目實現傳播教育的本質目的。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衛視頻道和地面頻道的資源差距越來越小。少兒電視節目的商業價值慢慢顯現。如何打造少兒電視節目的IP 呢?在節目創辦之初,就要考慮它的商業空間在哪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這無疑對編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導只能多學多看多思考多嘗試,才能做出一檔有特色有發展前景的少兒品牌節目。
對筆者而言,制作每一個少兒節目,就好像在雕刻一件藝術品,倍感珍惜。對待每一個小朋友,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雖說操心,但付出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