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音樂對深化紀錄片主題和加強敘事結構的完整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性。具有強烈表現力的音樂與當事人的采訪同期聲、現場音響和解說詞一樣,成為聽覺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紀錄片中,作為流動的時間藝術,音樂既能影響觀眾的聽覺感受,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作品的主題,把紀錄片創作者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充分體現創作者的意圖,并以此來連接各個創作元素。
本文以撫順廣播電視臺歷經8年創作的紀錄片《楊擎宇與他的烏金世界》為例進行分析。
該片一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楊擎宇與煤精的緣分。他是煤精雕刻第五代傳承人,他雕刻的雷鋒像遍布祖國大地,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雷鋒精神滋養了他的精神世界,深入到了他的骨髓。
第二部分,講述楊擎宇與一個貧困家庭的故事。楊擎宇是學雷鋒典型聯合會的會員,8 年前,他得知一個小女孩的悲情故事,女孩出生幾個月后,母親便去世了,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含辛茹苦地養育她。而她的父親又患上癌癥。楊擎宇走進了這個家庭,資助孩子,承擔起了孩子所有的學習費用。
第三部分,講述8年后孩子家庭的又一次變故。楊擎宇資助的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即將邁入高中。而這時她身患癌癥的父親病情愈加嚴重,骨瘦如柴,只能躺在炕頭,等待生命走到盡頭。
第四部分,講述楊擎宇接到女孩來信后做出的舉動。得知孩子的爸爸已經去世,楊擎宇流下了眼淚。他學雷鋒的腳步不會停歇,這個孩子將成為他放不下的責任。
這四部分以時間為節點,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生動形象地敘述了楊擎宇的善舉。他和妻子雖然都是下崗工人,但他用最質樸的語言和最長情的善舉學雷鋒。
在這部作品中,主要采用了四段音樂,以章回方式展現。
第一部分,開頭采用了展現新時代奮進的旋律,隨著明快緊湊的音樂,順暢進入到本片正題,自然銜接到主人公的出場,從而引出第五代煤精雕刻傳承人與他的“烏金世界”。
第二部分,以字幕切入,這時采用的是敘事性較強的音樂,講述楊擎宇驅車趕往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升村女孩的家中。了解到孩子父親剛剛查出癌癥,看到孩子眼中的淚花,楊擎宇的心情無法平復,這里仍采用了敘事強的旋律,將楊擎宇、女孩及其父親三人的人物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補充了畫面無法表達的情感和情緒。
第三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以小提琴為主的敘事性音樂,只是這一段的音樂比第二部分增加了更加強烈的悲情因素。恰到好處的音樂則使受眾與片中人物瞬間產生共情,將情節推向高潮。鏡頭中的人沒有一滴眼淚,而所有當事人的心中都在滴血。這種留白加上適當的配樂,不用解說詞,無需畫外音,就可以將人們的想象空間擴展到無限大,情緒釋放到極點。這就是紀錄片中音樂的力量。
第四部分,當楊擎宇佇立在他雕刻的雷鋒像前,音樂又回到了紀錄片剛開篇的那一段主旋律,表達了主人公學雷鋒的堅定信念,同時也在觀眾心中種下了一顆學雷鋒、做雷鋒的種子。音樂深化了紀錄片主題思想,推動著這顆種子在每個人心里落地、生根、發芽!
縱觀全片,音樂表現四個時間跨度,呈現出了結構上的清晰性,逐漸深化主題,推動了紀錄片思想的升華。一段音樂提挈一個段落,各有特點的旋律成為情節發展的動因和曲線,從而使段落銜接得自然而富有層次感、節奏感。
紀錄片中的音樂元素具有階段性、間斷性和從屬性等特征,它應該依據內容的需要進行插入,與畫面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時刻為作品的主題服務。由音樂塑造的聽覺形象,充分建立在視覺形象的基礎之上,通過強化表現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女孩父親在病榻上,將孩子托付給楊擎宇,他掙扎著伸出手。楊擎宇一把握住女孩父親干癟的手時,音樂由前段的悲傷旋律淡出,強化同期聲,再轉換成充滿力量與富有節奏感的音樂,充分刻畫出兩個人的內心,突出了兩位“父親“接力守護女孩的主題,用音樂的力量升華了紀錄片的感染力。
音樂有開端、高潮和結尾,在紀錄片的眾多聽覺元素中,音樂這樣的屬性,推動紀錄片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能夠反映出作者寄寓作品的理想、希望、觀點,展現作者構建全篇結構和處理片中人物形象的思路。
片子開頭,通過多組組合畫面,講述楊擎宇雕刻的雷鋒像遍布全國,引出主旨,雷鋒精神如同種子撒向各地。片子結尾,楊擎宇站在雷鋒紀念館的一尊大型雷鋒像雕塑前誦讀雷鋒日記片段:“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這既表達了他內心的獨白,更展現了他堅定的信念。這兩處都采用了同一段音樂,從而使開篇點題、片尾升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結構,同時也讓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讓學雷鋒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那么親切,那么近在咫尺,那么深入人心。這樣一個整體效果的實現,音樂功不可沒。
紀錄片是視聽藝術的結合體,要充分發揮音樂在深化作品主題、拓展內容、刻畫人物心理活動上的作用,以進一步增強紀錄片的思想性。
泰戈爾說過:“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音樂讓紀錄片的生命,有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