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向陽
眾所周知,廣播是通過聲音來向受眾傳播的,聲音是廣播這一媒介最顯著最突出的特征和優勢。廣播新聞里大多的聲音形式是播音員的播音,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播新聞報道又出現了另一種特別重要的聲音,即記者的聲音——現場報道。一位資深外國新聞記者說:好的廣播新聞報道是能把聽眾引入現場,讓人覺得就像是親眼見到似的,了解事件的全過程,恍如自己身在現場一樣。筆者認為,廣播記者要盡可能做到像這位資深外國新聞記者所說用聲音把自己的耳聞目睹直接介紹給聽眾。
筆者多年的工作實踐表明,現場報道在廣播新聞節目里是非常適合聽眾理解并且可以廣泛運用、能使廣播保持強勢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報道形式,它的優勢是:
做現場報道的記者一般都是通過口述和采集采訪對象的同期聲將新聞直接傳遞給聽眾的,這樣就好似面對面交流一樣,沒有障礙感,二者之間縮短了距離,簡化了傳播的環節,也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
多年來,筆者及所在單位其他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經常是向聽眾介紹“記者所在位置”“現場有什么情況”“記者在現場見到聽到了哪些”等,這時,記者既是所發生事件、情況的記錄人、目擊人,同時還是報道人,這樣做之后,聽眾普遍反映新聞內容真實可靠,親和力強。
廣播記者進行現場報道時可以采用多角度,通過運用眼力、腦力、筆力把所觀察到的情況介紹給人們,把新聞信息傳達給聽眾,這樣,聽眾在聽到現場報道后就能感受到新聞事件的現場氛圍,有一個直觀形象的印象。同時,也能感受到記者的語氣、語勢、語調等,這是許多文字稿件在表達情感時難以辦到的。
那么,什么樣的新聞適合現場報道呢?現場報道應如何做呢?對此,鳳城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記者這些年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已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
筆者及所在單位其他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普遍做法是關注事件的過程,報道出來的稿件內容與新聞事件的進程相吻合,并且有現場的音響,盡一切可能把最主要的內容和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用精練簡潔的語言對事件進行概括。
鳳城人民廣播電臺最早進行現場報道應追溯到1995 年,當時,遼寧電視臺正在鳳城拍攝電視劇《鮑江兮》,筆者作為本臺第一個進行現場報道的記者,迅速趕往劇組駐地進行采訪并發回報道,當時采訪的對象是鮑江兮的扮演者——曾在電視連續劇《籬笆、女人和狗》中扮演茂源老漢的田成仁同志以及該劇的導演,報道播出后,在聽眾中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做現場報道時,要準確再現現場的真實情況,由表及里,讓人們聽后能夠感受到記者對現場的把控能力和口述能力等。近些年,鳳城人民廣播電臺尤其注意培養記者的這方面素質,我們將這方面素質總結為會“看景”和會“說話”。會“看景”就是會觀察、會采訪;會“說話”就是口述要符合聽覺規律、反映事實要“準”。由于廣播缺少傳遞信息的視覺元素,因此,要求記者進行現場報道時,語言要帶有感覺,要注重對顏色、形狀等的描述,把它們編織成形象的語言,通過記者的口,描繪出現場的氣氛。在本臺近些年的現場報道稿件中,《歡歡樂樂購農機》堪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記者的口、農民的嘴以及機器聲和現場的其他聲音,把國家出臺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深受農民歡迎、農民踴躍購農機這一重大主題,以巧妙的角度、很好的形式反映出來。作品播出后,在本市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效果,被評為丹東市優秀新聞稿件一等獎,并奪得2005 年全省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現場音響是現場事件的真實反映,能給人以真實感,這是書面語言難以企及的。記者做現場報道須盡可能運用有價值的聲音,這樣就能使報道具有豐富感和立體感。
隨著廣播新聞的不斷發展,廣播新聞的樣式也在不斷變化,不斷豐富。但是,不論新聞的樣式怎樣變,其真實性的基本性質不能變,其本質特征不能變。此外還需要注意,音響必須采自新聞現場,絕不能用模擬音響。記者的表述必須符合現場的一切要求。要注意,錄音間錄出來的音響效果與現場錄到的音響效果是有差別的,要想辦法消除這種差異性。音響的使用一定要按照在新聞現場一次性合成的原則來進行,即背景音響不能時斷時續。一般來講,只要記者真的到達新聞現場,采回了現場的真實音響,而且,其所報道的內容是真實的,那么,就沒有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
現場報道如果面面俱到地再現現實情景,那么容易使人感覺不出重點,從而達不到報道的最主要目的。鳳城人民廣播電臺在2004年進行鳳城撤縣設市十周年重大慶典報道時,就是選取了現場場景、街頭氣氛、市民感想、領導談話等重要的新聞事實進行現場報道,而不是寫流水賬似的面面俱到,這樣就不是平鋪直敘,使人們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調動了聽眾的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多年的工作實踐使筆者認識到,對廣播這一傳統的主流媒體來說,要想繼續保持強勢,應做好現場報道工作。只有這樣,廣播新聞的社會影響力才會進一步擴大,才能獲得受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