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星
“文化七日談”是《遼寧日報》文化新聞版面開設的文化評論專欄。自2014年7月開欄以來,堅持貫徹黨中央文藝工作方針,聚焦文藝創作領域、網絡文化熱點、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引導文藝創作走向,提升公眾文化素養,發出了省級黨報權威聲音,形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欄目站位是欄目創辦的指導方向,決定稿件的高度和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文藝工作座談會、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等重要會議的舉行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文化七日談”最重要的指揮棒。為了把這些會議精神學深悟透,入腦入心,部門領導、編輯和撰稿人認真學習,集體研討,掌握其精髓要義,堅決把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要求內化為欄目氣質,融入每一篇稿件中。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拔幕呷照劇碧貏e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弘揚,堅定讀者的文化自信。比如,2019年10月,“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博開幕,眾多國寶級文物的亮相引起了海內外關注,“文化七日談”相繼刊發《去看“又見大唐”的N個理由》《“又見大唐”的三重遇見》等多篇評論,突出了對唐代書法繪畫的藝術闡釋,吸引眾多公眾前去觀展,為提升公眾的文化自信履行了黨報的社會責任。
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新聞在瞬間就傳遍全世界。然而,隨之而來則是觀點的多元和泛濫,一些解構、娛樂、偏頗的觀點在網絡上流行,此時,理性、公正、冷靜的聲音就顯得彌足珍貴。在選題方面,“文化七日談”注重選擇文藝創作、網絡文化熱點話題作為評論對象,選取合適角度,堅持守正創新,提出有品質、有溫度、有厚度的觀點,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撥正輿論的風向標,把“好聲音”傳播出去,最終實現春風化雨、成風化人。
一方面,服務文藝創作,推動文藝由高原向高峰轉變。為創作《創業史》,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成為一個地道的秦中老漢,為作家、藝術家作出了示范。為推動藝術家深入生活,“文化七日談”曾刊登多篇相關評論。以《重讀柳青》一文為例,作者提出:柳青去作家化介入生活的方式給人以啟示,深入生活是全身心地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真切地體驗生活,獲得豐富的細節經驗;《尊重生活邏輯才是好劇》引用著名編劇高滿堂創作中的經驗之談,指出“那些罔顧生活邏輯的故事不過是一出成人童話”,觀點一針見血,揭示了當前電視劇創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推動了電視劇創作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關注與文化相關的網絡熱點,并在第一時間發聲。伴隨新聞事件的發生,一些有失公允、情緒化、缺乏理性的觀點會在短時間形成網絡輿情。黨報應發揮主流媒體功能,做到花繁柳密處撥得開,風狂雨急時立得定。2019年4月,法國巴黎圣母院陷于火海,網絡上出現了“想起圓明園”“蒼天饒過誰”的論調,且附和者甚眾。“文化七日談”推出了《與巴黎圣母院有關的記憶》,此文作者并沒有直接反駁網上看客的錯誤觀點,而是回憶參觀巴黎圣母院的感受和雨果創作《巴黎圣母院》逸事,認為經過歷史滌蕩、歲月滄桑,巴黎圣母院是“與生命相關的一種象征”,觀點深刻而有力。
同時,聚焦文化生活,讓文化滋養生活?!拔幕呷照劇鄙朴诓蹲缴畋澈蟮奈幕蛩兀ζ溥M行挖掘,獲得向上、向善、深沉的力量。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深刻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把節過出“文化味”,是近年來許多媒體關注的重點。2020年端午前夕,推出了《端午習俗是我們對詩意生活的惦念》,評論從“咸粽子、甜粽子,孰美?”切入,追溯了端午節的來歷以及嘗鮮果、吃粽子、掛艾蒿等相關習俗,進而提出了傳統習俗隱藏著我們對某種詩意生活的惦念。觀點不落窠臼,富有新意,令人回味無窮。
黨報的文化評論要吸引讀者注意,讓讀者樂意看、喜歡看,變革表達方式是其必然趨勢?!拔幕呷照劇眻猿珠_放的心態,在保持內容專業、觀點中正的基礎上,在文本創新上不斷探索,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以談代論,提升親和力。“談”作為一種議論文體,與“論”相對,自古有之,通常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文風清新,寓意深刻。該欄目在寫作風格上明顯區別于傳統的文藝評論,減少純粹的理論分析,擯棄乏味的空洞說教,代之的是接地氣、生活化、帶露珠的語言論說,春風化雨中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獲。
恰當穿插故事,讓評論更有趣,有意思。當前,許多自媒體作品之所以被廣泛轉發,能帶來數百萬的閱讀量,在于能講出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文化七日談”刊發的《那些與“初心”有關的好故事》就是這樣一篇評論,文章串聯起了郭永懷烈士事跡、藏族老阿媽手勢、武漢大學內的紀念碑等幾個故事,引出了新聞工作者也應保持初心的觀點。文中所用的故事雖說簡短,但貼近主旨,值得久久回味。
把握網絡傳播的特征,善于使用“網言網語”。2020年高考過后,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輿論關注,“文化七日談”推出了《生活可以在樹上寫作得在地上》一文。文章大膽使用了大神、吃瓜、對不起老師、不明覺厲、群嘲等多個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使用,打破黨報一貫嚴肅的刻板印象,讓一些深奧的道理變得透徹而容易接受。
“文化七日談”以其開放的姿態較好地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也為黨報文化評論欄目的創新路徑作出了有意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