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一直以來,相較于電臺、日報、晚報,電視臺在傳統媒體當中,市場認可度是最高的。在受眾心中,扛著攝像機、拿著話筒出鏡的電視記者也最符合新聞人的身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廣大受眾獲取資訊的渠道非常有限,只有紙媒、電臺和電視臺三種,因此對電視媒體記者有著一種天然的“仰視”感。這種感覺,也是一些電視人引以為傲的“成就感”。
時過境遷,隨著網絡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增多,電視臺、電臺、日報、晚報、都市報等一眾傳統媒體,僅僅在發布時政信息等方面占據一定的固有優勢。但應該看到的是,在不少受眾眼中,尤其是年輕群體當中,這些曾經作為強勢主流的媒體,其影響力遠不足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舉個簡單的例子,近期網絡上“爆火”的山東“拉面哥”程運付,本是山東臨沂費縣梁邱鎮馬蹄河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自媒體瘋狂的流量造神攻勢下,幾乎一夜之間便火了。但如果換成當地電視臺去報道,可以想見的是,其效果和火爆程度遠不及當下。窺一斑而見全豹,無論傳統媒體是否愿意承認,在當下的融媒體的大環境下,以抖音、快手為平臺的自媒體,無論在傳播渠道還是傳播速度、傳播廣度上,都占據著巨大優勢,因此搶占了很多市場份額。這一點,在近幾年的央視春晚以及各大衛視春晚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吸引受眾關注,電視節目不得不向自媒體平臺伸出“橄欖枝”,設計了快手抽紅包、抖音紅包雨等互動環節。
正所謂,見賢思齊,每日三省吾身。傳統新聞媒體應該承認“他人”的長處,也不回避自身存在的問題。落實到當下,就是要放下固有的一些偏見,虛心向自媒體學習成功經驗。以直播帶貨為例,在很多受眾眼中,直播帶貨是最近一兩年才興起的一種新鮮事物。其實,早在網絡直播還不甚火爆的時候,很多地方電視臺就做過電視購物、電視直銷等帶有直播性質的帶貨活動。不同的是,當時在電視中推薦給大家的,多是一些價格不低的商品。雖然實用性較強,但整體上親民度還是不夠。在很多受眾心中,無法通過電視購物獲得輕松愉快的購買體驗。這一點,正是很多自媒體擅長甚至是“看家”的本事。
雖然電視直播依然有著不小的用戶根基和市場需求,但在用戶習慣快速變化,短視頻、互聯網直播等業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電視直播也在面臨更多沖擊,并開始呈現新的發展趨勢。對于地方直播頻道,可以進一步發揮其本地化優勢,更加注重當地的民生、民情、民事,把握好當地用戶群體需求,從而與全國性的直播頻道形成差異互補。再基于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電視直播也可以實現千人千面的效果。電視直播接下來的發展,不應僅是獨立于其他業務之外的服務,而是更應與其他服務進行打通,比如將直播與點播、輪播、電商、短視頻等更多業態融合,從而實現直播的價值最大化。
長期以來,電臺、電視臺、報紙的從業人員,尤其是記者編輯,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主流媒體的光環。在這些媒體人的眼中,一提到網絡媒體,就會覺得是“旁門左道”,唯有報紙、電臺、電視臺才是“名門正派”,才具有權威性。不可否認的是,有這樣狹隘想法的媒體人并不鮮見。而且越是城市經濟體量小、網絡資訊不發達的城市,這樣的情況體現得就越明顯。
這種“高高在上”的媒體優越感,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當下融媒體改革中所要克服的最大的思想層面的頑疾。在一系列創新與整改之后,不少地市媒體都選擇了放下“身段”,積極轉型。例如,“縣長直播帶貨”“第一書記直播帶貨”等活動就是電視臺主動擁抱網絡直播時代的一種嘗試。應該承認的是,從實踐的結果來看,這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社會效益,同時也給農民兄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很多電視臺通過這類活動為農特優產品找市場、促農民增收,讓消費者獲得價廉質優農產品,真正搭建從產品到市場的無障礙渠道,設計長期的幫扶計劃,為貧困鄉村脫貧致富探索可行之路。
還有很多領域的報道,需要扭轉固有的報道方法,盡可能采用深度報道方法,強化新聞人刨根問底的能力。當然,傳統媒體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展開的一系列創新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束縛住了傳統媒體的“手腳”。面對“拉面哥”這樣的現象,地市級媒體能否準確把握好人物報道的度,也是一個值得斟酌和思考的問題。
融媒體時代,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要想在競爭中贏得先機,都應該不斷創新和完善。因為創新既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更是新聞媒體發展的原動力。既然不能改變媒體融合大環境,就要主動去適應、迎合這個時代的創新潮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爭取不落伍、不被時代所淘汰。如何不被時代所淘汰?就要時刻用創新思維去面對新聞采編工作。很多時候,直面問題才能重獲新生,承認他人的長處并借鑒,才能看到自己的另一種可能。因為,擺脫守舊的思維,才能有更好的開始;舍棄錯誤的堅持,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傳統媒體應該改變僵化、呆板的報道模式,從思想上放下包袱。自媒體經過連續幾年的肆意生長,也亟待規范。但從目前大的趨勢來看,手機短視頻、網絡平臺直播在未來依舊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對傳統媒體而言,與時俱進是大勢所趨,而如何適應時代趨勢、作出哪些轉變、怎么在制度框架下積極主動地擁抱網絡直播時代,需要傳統媒體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