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和,李教社,劉永紅,李蠻林
(1.西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2.寶雞隴縣蠻林種植專業合作社,陜西 隴縣 721200)
五味子是木蘭科五味子屬落葉木質藤本植物,果皮和果肉具有甘、酸味,果核有苦、辛味,皮、肉和果核都有咸味,整體具有甘、酸、苦、辛、咸五種味道,故稱為五味子,以酸味最強。
五味子以果實入藥,在《神農草本經》和《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是我國名貴地道中藥材之一。五味子根和種子也可作藥,有使人興奮的作用。五味子具有固精、益脾、生津、安神、益氣、滋腎、斂肺等多種功效,主治津傷口渴、自汗盜汗、肺虛咳嗽、神經衰弱、心悸失眠、久瀉久痢、多夢、遺精遺尿等癥。
五味子有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之分,南五味子主產長江以南等地,秦嶺是中國中部東西向延伸的巨大山脈,是我國南北分界線,從東到西,也遍布野生南五味子,主要以野生狀態存在;北五味子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北、朝鮮半島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野生和栽培并存。
從藥效來講,北五味子是傳統的中藥材,效果強于南五味子,從口感來講,南五味子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可以更多的用于果酒、果醬、果汁飲料和保健品等的制作,由于受北五味子藥效比南五味子好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為了得到更多的收益,南五味子目前大多都是提前采收,等不到果實成熟,導致南五味子的藥效不如北五味子,由于北五味子開發較早,栽培技術成熟配套,果實在成熟后采收,藥效會更好。
作者結合工作實際,對我省秦嶺山區的西安周至厚畛子鎮和寶雞隴縣八渡鎮的南五味子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秦嶺南五味子在山中遍布,野生的多,產量高,容易采摘,從成熟果實的有效成分的分析,南五味子并不比北五味子差,由于大多數南五味子屬于野生,其抗性和適應性也均優于北五味子。但目前來對南五味子的研究較少,引種,規模化栽培更談不上,所以發展勢頭較弱,趕不上北五味子的發展。
廣大藥農在采摘的同時,對于部分品質較好的野生五味子也進行了移栽,播種育苗等相關試驗,由于技術限制,成效不夠顯著,成活率不高,沒有形成規模,如果生產中對南五味子加強研究,加強引種栽培試驗,整理出成熟配套的栽培技術,為擴大南五味子的栽培面積,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增加藥農收入,意義重大。
地處秦嶺深處的陜西周至縣厚畛子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涼爽,濕潤多雨,年均降雨量1 000 mm左右,7-8月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的42%,空氣濕度大,年均氣溫6.4~8.4℃,極端最高氣溫29.7℃,極端最低氣溫-19℃,無霜期150 d左右。森林覆蓋率在94%以上,以油松、櫟類、椴樹、白樺等為主,平均樹高15m,郁閉度在80%以上,海拔900~2 000 m左右,平均坡度15°~25°,人跡罕至,土壤土層厚度80~100 cm,落葉層厚,腐殖質含量較高,肥沃,質地松散,通透性好,弱酸性至中性,濕度適中。
隴縣八渡鎮位于隴縣八渡鎮最西邊,與甘肅張家川毗鄰,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秦嶺北麓中山濕潤寒冷林區。年平均氣溫10.7℃,≥0℃的平均積溫4 000℃,≥10℃的平均積溫3 400℃;年平均降雨量466.6~589.3 mm;無霜期為200 d;年平均日照2 033.3 h,土壤為典型褐土,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緊鄰梨林河,交通發達,四周天然森林植被繁茂,山奇水秀,空氣清新,林茂糧豐。
以上兩個地區的立地條件都非常適合中藥材五味子的栽培。
五味子為木質藤本植物,根棕褐色,富于肉質,每株有根4~7條,粗度在3 mm以上的根著生疏導根,疏導根上著生須根。
莖細長、柔軟,要依附其他物體上向右纏繞生長。有主干、主蔓、側蔓、結果母枝和新梢,新梢又分為結果枝和營養枝。
葉片橢圓形,卵形、寬卵圓形或近圓形,膜質,長3~14 cm,寬2~9 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疏淺鋸齒,近基部全緣,每邊有側脈3~7條,網狀脈纖細,不明顯。
芽有葉芽與花芽之分,花芽為混合芽,與葉芽在外形上無明顯區別。1年生枝的葉腋內的葉芽下著生花芽,上覆鱗片,翌年春萌發、展葉后才能見到,每個花芽可開1~3朵花,在抽出的結果枝基部開花結果。
花為單性,雌雄異株,4~7朵輪生于新梢基部,5-7月開花,花期10~15 d,單花從初展至凋萎6~8 d。多在夜間開花,風媒花,花期鮮見昆蟲。花被片白色或粉紅色,6~9枚輪生,長圓形,邊緣平滑或具波狀褶皺,長6~11 mm,寬2~5.5 mm。
漿果,螺旋狀著生在穗梗上,果期6~10月。穗長5~15 cm,穗重5~30 g。漿果倒卵圓形,成熟時粉紅色至深紅色,橫徑6~12 mm,重0.26~1.35 g。
種子腎形,長4~5 mm,寬2.5~3 mm,淡褐色或黃褐色;種仁鉤形,淡黃色,含油脂;種胚較小,在種子腹面尖的一端。
五味子根系較淺,對水分的依賴較大,喜濕潤的環境,不耐積水。在干旱少雨天氣下,應注意灌水;在雨量充沛的季節,注意排水防澇。
五味子喜腐殖質豐富且疏松肥沃的微酸性(pH值5.0~7.0)土壤,以土層深厚(耕作層≥25cm)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宜。五味子適宜在25~28℃,生育期120 d以上,≥10℃活動積溫2 300℃以上的條件下生長。
五味子耐陰喜光,幼苗期忌烈日照射,生長需適度蔭蔽。不同的光照條件對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花芽分化的質量有明顯的影響,光照充足時雌花比例高,開花早,果實提前成熟4~7 d。
五味子耐寒,枝蔓冬季可耐-40℃的低溫,春季在平均溫度5℃以上時,芽開始萌動;此時抗寒性大大降低,當溫度降到0℃以下時,已萌發的枝、葉、花易遭受凍害,要加強晚霜的防治。
通過調研發現,兩地五味子大多處于野生狀態,主要分布于陽坡或陰坡,生長茂盛,五味子附近有高大喬木,五味子攀援其生長,結果部位大多位于樹冠外部,似葡萄,豐產性高,株產100 kg左右,樹齡大多在20~30 a,抗性強。
隴縣藥農根據采藥的經驗,選擇那些抗寒性好、耐寒耐瘠薄、口味好,豐產性高的品種通過壓條或分株的方式移植到自己的房前屋后,周至藥農移植到靠近河道的山坡底部,目的都是為了方便管理和采收,帶著一種最原始的移植愿望。
五味子有雌雄異株現象,個別植株成齡后存在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比較花朵構造,與結果植株的花朵存在較大差異。證明存在雌雄異株現象,另外,五味子屬于風媒花,栽植到房前屋后,由于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每家每戶相距較遠,造成栽培的植株相距較遠,很難受粉,導致栽植在房前屋后的五味子結果不多,產量很低。
8月末至9月中旬,果實成熟后,選擇生長健壯,成熟均勻,粒大、粒多、粒重、著色早、果穗緊湊、無病害的植株采種,采下的果實經調制后,收集種子,放陰涼通風處陰干保存。五味子種胚的發育要求低溫濕潤條件,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在室外選擇背風向陽的高燥地點進行沙藏層積處理,在0~5℃低溫條件下,濕沙埋藏80~90 d后,種胚發育成熟,播種后種子才能萌發。
播種通常在早春(土壤解凍后)或晚秋(土壤結凍前)采用條播法進行,播后覆蓋細土2~3 cm,用木碾壓實,澆透水,在床面覆蓋一層厚1 cm左右的稻草、松針或草簾。20~30 d幼苗出土后,及時揭去覆蓋物,同時搭1~1.5 m高的遮陰棚,保持通風和少量陽光,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撤掉遮蔭棚。
實踐中,有的藥農沒有對種子進行層積處理,直接播種,種子沒有經過后熟過程,不能發芽;另外,有的苗期管理跟不上,沒有及時揭去覆蓋物,搭設遮蔭棚,導致苗木沒有成活。
目前兩地的五味子栽培處于試驗階段,隴縣八渡鎮的藥農主要采用在房前屋后進行零星栽植,目的在于采摘方便,結果后主要是自己使用,沒有形成規模,由于沒有配套技術,栽培處于自發摸索階段,沒有注意雌雄異株現象的存在,只栽培了一株雌株,甚至是雄株,不能結果,沒有產量,只能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存在。
即使幸運的栽了一株雌株,但由于缺少雄株的存在,鄰居相距較遠,授粉成了大問題,仍然結果很少。雖然每年花量很大,但結果很少,產量很低。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藥農栽培南五味子的積極性,有這些功夫,還不如上山去采野生南五味子。
目前家庭栽植五味子由于數量少,大多采用簡易棚架栽培。因地制宜,選用木棍搭設簡易棚架,待將五味子植株引上架后,讓枝蔓在架上均勻分布,下垂生長,類似葡萄。
周至厚畛子藥農就近選擇在山坡上,溝道旁因地形栽植五味子,靠近山坡,用木棍斜靠山坡作為支架,采用壓條方法進行擴繁,栽植很簡便,產量也很可觀。在山地特殊地形,值得推廣。
五味子是我國的一種名貴地道中藥材,藥用價值極高。近年來由于經濟效益可觀,得到廣大藥農的青睞。通過調研發現,南五味子仍然以野生為主,投身五味子研究的力量薄弱,群眾的栽植也屬于自發原始的萌芽階段,缺少技術的支撐,沒有后勁。建議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對南五味子加強研究,通過科學引種栽培試驗,整理出成熟配套的栽培技術,擴大南五味子的栽培面積,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增加藥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