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丹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也是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新媒體已經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人們對新媒體的依賴逐漸超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若任由這樣發展下去,傳統媒體必將被時代所拋棄。而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若想鞏固自身在新媒體時代的地位,必須轉變傳統工作理念,根據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采用全新的工作模式傳播媒體內容,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沖擊,避免被時代所拋棄。
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若想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首先必須改變自身傳統工作理念,促使自身知行合一,明確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與作用,根據受眾實際需求進行新聞報道,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在保障新聞內容準確性的同時,適當添加趣味性描寫,吸引更多受眾去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臺報道,最大程度地發揮新聞價值。
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要根據新聞內容、性質采取有針對性的采寫、編輯手段,嚴肅類型的新聞始終要保持嚴謹,確保新聞媒體的權威性。
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不能忘卻新聞真實性原則,一定要向群眾傳遞最真實、最有效、最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絕對不可以夸大、扭曲、捏造新聞內容,要勇于承擔社會輿論引導責任。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質量參差不齊,不實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產生的消極后果無法估量。
所以,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學習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圓滿完成新聞報道任務,進而增強我國社會凝聚力。
在傳統新聞媒體工作中,新聞線索大多來自群眾,編輯記者進行實地勘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新聞報道,但這種方法屬于“等魚上鉤”,工作效率較慢,無法滿足新時代受眾新聞獲取需求。
為此,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改變傳統新聞收集方式,采用信息技術提升新聞采集、編輯效率。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要拓展新聞線索收集渠道,利用網絡廣泛收集新聞線索,主動與信息提供者聯系。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網絡上信息十分繁雜,其中很多信息是無用信息或虛假信息,這就對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的新聞信息篩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記者必須有意識提升自身的信息探索能力與鑒別能力,在眾多信息之中剔除那些無用信息,完成新聞內容編寫。
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即使已從多個渠道驗證了所獲得的信息的準確性,也要盡最大努力進行實地考察,不能摒棄傳統新聞報道優勢。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通常要從紛繁復雜的新聞線索中選出有價值的素材。他們會選擇自己認為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進而對其加以報道。可見,新聞價值的大小,基本取決于編輯記者的經驗、眼光和判斷力。同時,受時間、人員精力、采編流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新聞報道難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究其根本,當新聞傳播者在信息匱乏的境況下開展工作時,視野就有了局限性。
如今,互聯網技術使全球互聯,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短時間內交換信息,或者在特定網站上傳、分享新聞信息,全世界的信息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遞。上文曾經提及,互聯網信息十分繁雜,編輯記者在挑選信息時,需要對信息價值進行判斷,若信息價值過低則沒有報道意義。
在新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必須加強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從多元化角度分析信息價值,明確認知新聞信息可能會對社會輿論產生的影響,盡可能報道具有正能量的新聞內容,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搭上大數據的快車后,新聞工作者在價值判斷方面獲得了全新的思路——他們的分析不再建立于部分樣本,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對海量信息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判,從而發現以前難以洞察的趨勢和規律,獲得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洞見,能夠更加充分地挖掘信息數據背后的新聞,實現價值判斷由點及面的轉變。
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要正確引導受眾參與新聞熱點討論,積極發表意見。只有不斷挖掘出滿足人民需求的新聞內容,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才會在時代大潮中站穩腳跟。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沖擊更加猛烈,我們見證了新媒體時代的崛起,而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若不想被時代拋棄就必須提升自身工作素養,學習全新的信息技術知識,秉持傳統媒體優點,借助互聯網信息快速傳播的特點,加大融合步伐,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