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提高電視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的“到位”率,目標在于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讓電視新聞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增強新聞影響力。
出鏡記者是第一時間到達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新聞工作者,出現在新聞鏡頭中,對新聞環境、事件進行介紹。簡單地從稱呼上理解,就是出現在鏡頭前對新聞事件進行實時報道的記者。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素質能夠體現其現場掌控能力的強弱,也是媒體綜合實力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電視新聞出鏡記者進行現場報道,需要記者親身進入現場,詳細了解相關事件及環境后,對新聞事件開展調查與評析。例如,嫦娥3號登月時,央視派多路記者在北京、酒泉等地進行出鏡報道。由于新聞報道方式不同,新聞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類別也就不同,具體來說可分為四類:
第一,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體驗,對新聞進行說明與闡述。這種報道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報道形式也比較靈活。出鏡記者是以體驗者的身份進行現場新聞報道,例如,央視春節下基層活動就大量運用了這種體驗式報道,融入出鏡記者的切身感受。
第二,出鏡記者在新聞發生地對相關事件、人物進行采訪,以受訪者與出鏡記者對話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
第三,現場與演播室連線形式,這樣的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是通過主持人與出鏡記者相互配合來完成的,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由主持人對關鍵問題進行提問,由出鏡記者對相關事件進行了解之后作出回答。
第四,獨立報道形式,這種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形式整個信息的報道、傳輸都是由出鏡記者一個人來完成的。
眾多電視媒體機構在其管理考核制度中對新聞記者的出鏡次數都有相關規定,希望提升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到位”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出鏡記者并沒有落實到位,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那么怎樣才能促使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工作中真正“到位”呢?
舉一個例子,出鏡記者在農村田間對農民種植的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采訪,新聞報道現場在蔬菜大棚,雖然出鏡記者精神面貌及語言組織方面表現得恰到好處,但在采訪現場,其穿著過于時尚靚麗,雙肩還裸露在外,而其采訪的農民穿著樸素,新聞畫面反差較大,會給觀眾留下不適的觀感。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不僅是通過聲音進行表達,其衣著、言行、舉止、風度、表情等隨著新聞事件信息一同展現給觀眾,出鏡記者的主要任務是為觀眾呈現新聞,而不是個人選秀,出鏡記者的妝容不能過于標新立異,更不能刻意進行夸張修飾。
作為社會大眾和電視媒體的溝通者,平常樸素的穿著更能拉近其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因此,當電視新聞出鏡記者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時候,要做到衣著樸實、平常、簡潔、大方,能夠融入大眾群體,便于縮小與新聞事件中接受采訪一方的距離感,使其能夠打開心扉,吐露新聞事件的實情與自己內心真實想法,進而保證新聞素材與信息的真實性。
在新聞報道中,經常會存在這樣一些現象,在新聞現場直播報道時,出鏡記者僅僅概括性地將觀眾在畫面中都能看到的新聞現象交代出來,而畫面之外的一些信息卻不講述,這就沒有體現出新聞出鏡記者的價值。
例如,在中秋節假期,出鏡記者在街頭進行新聞報道時說:“我們看見整個街道張燈結彩,人也非常多,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而這樣的出鏡現場報道內容沒有什么實質意義可言,新聞傳播效果較差。
因此,新聞出鏡記者除了要體現出電視新聞的現場性與生動性,還要挖掘出新聞事件深層的信息。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新聞出鏡記者的引導與表述,展現出鏡頭畫面中看不到的抽象的信息。如果出鏡記者只是對新聞鏡頭下的畫面加以簡單的描述,就等同于記者在鏡頭前失語。
因此,出鏡記者應該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夠通過各種專業手段,深度挖掘出鏡頭背后的新聞現象,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出鏡記者的價值。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除了要將新聞內容表述清楚之外,還應該控制好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
具體來說,就是要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使情緒傳達到位。出鏡記者的報道,能夠讓新聞更具現場性,而在進行新聞出鏡報道時,記者的情緒表達會進一步強化現場性,欣喜的、焦慮的、緊張的、惆悵的情緒是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部分。出鏡記者自身的情緒能夠直接感染廣大觀眾,因此,新聞現場出鏡記者不能面無表情地進行報道,而讓新聞失去現場感。
例如,電視新聞記者要對廣場上上百人齊跳廣場舞的全民健身活動進行報道。出鏡記者面對鏡頭說:“今日中央廣場熱鬧非凡,在激情洋溢的音樂中,民眾齊跳廣場舞。”但是,出鏡記者的面部表情十分嚴肅,在他的面部表情中,體會不到歡快與愉悅。這樣的表情,與全民參與健身活動熱烈歡快的氣氛形成了較大反差,無法實現應有的傳播效果,削弱了現場感。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出鏡記者要選擇最佳的時機出現在鏡頭前。新聞現場一般都是“正在進行時”,而某些新聞時機稍縱即逝,因此,在新聞報道現場,出鏡記者要選擇最佳的時機出鏡,把握好報道機會。在動態事件中,出鏡通常是在完成初步調查后的第一時間,或事件發生最新動態的同時,事件高潮即將到來前,作提示性說明、簡短總結評論。總的來說,要選取最有效的時間,直擊事件,并適時推出采訪對象。
例如,在對火箭發射進行報道時,央視出鏡記者選擇火箭發射倒計時的時候出鏡,而倒計時結束,火箭升空而起,出鏡報道結束,這樣的報道在時間上能夠做到零誤差,現場出鏡記者能夠做到百分之百的把控,可見新聞業務能力非常突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出鏡記者在選擇適當的出鏡時機之后,要讓自己現場報道的語言與新聞事件的節奏相協調。
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可以用視頻直播表達“我在現場”時,電視人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直播報道依然是傳統電視媒體最大的優勢。特別是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直播連線將電視聲畫結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第一時間接近新聞現場和真實狀況。
不管媒體環境怎么變,觀眾要看到鮮活的新聞現場的需求沒有變,而且比過去更強烈。日漸式微的傳統電視,更要利用新聞直播特別是突發事件的新聞直播去創造與觀眾的黏性。
因此,對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媒介素養和報道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通過出鏡記者的報道,提升了新聞事件的現場感,使得新聞更加立體;其次,通過出鏡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的親身體會,提升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最后,電視新聞記者擲地有聲的解說與新聞事件進展同步,促進了信息的即時傳遞。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應該做到位,深度挖掘新聞事件的本質,在工作中端正態度,不斷精進自身專業技能,進而做到提升電視新聞的現場性、真實性與立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