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書輝
2014年,我國將媒體融合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由此,我國全媒體時代正式拉開帷幕。全媒體時代,新的媒體技術、平臺層出不窮,各種媒體介質不斷融合。對我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發展而言,機遇和挑戰并存。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研討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策略,不僅是全媒體時代對復合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需要,更是豐富我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儲備、提升人才質量的必要舉措。
隨著互聯網技術及媒體技術的發展,媒體形式和媒體介質、平臺日新月異,逐漸融合、全面發展,“全媒體”的概念應運而生,它是對所有媒體技術體系最廣義的概括。全媒體時代是媒體高度融合、功能高度集中的媒體技術發展時代。
主要特征為:一是傳播主體廣泛。媒體傳播不再局限于專業媒體人,新聞受眾成為新的傳播主體,并發揮突出作用,“全民傳播”局面初顯雛形。二是傳播媒介交融互通。新聞媒體傳播不單純依靠一種或幾種傳播媒介,而是多種媒體相互融合,全方位進行傳播。三是傳播時空不受限制。媒體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呈現全時段、全球化特點。四是大數據技術作用突出。媒體信息海量涌現,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信息進行提取、處理,能夠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實現其信息價值。五是信息要求“真、精、準”。面對紛繁雜亂的各類信息,虛假、片面信息的傳播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去偽存真、精準聚焦是全媒體時代對信息的要求。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濟逐漸呈現又快又好發展態勢,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為國家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的增強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在國際社會中越來越受矚目,存在感、曝光率、關注度普遍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下,作為國家對外意愿表達及形象的代表,我國媒體及國際傳播人才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對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讓各國人民感受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深化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增進對中國人民的了解、加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就要求培養更多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推進中國故事的全球化表達。5G時代,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相互間的溝通協作愈加重要。身處“地球村”,需要一大批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運用國際新聞傳播規律,以貼近國外受眾的新聞傳播風格,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讓中國故事更有生命力、號召力、吸引力。
隨著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國人通過各國文化來了解和認知世界,世界各國也在中國文化的融入和傳播中,對中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中國作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化源遠流長,逐漸引起了世界各國的興趣,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新聞媒體作為我國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向全世界展現、宣傳、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責無旁貸,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是文化傳播的直接主體,對其加強培養十分必要。
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標準,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被賦予了不同的涵義。在傳統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外語水平和新聞專業技能、國際事務研判的能力培養,以國情世情教育、新聞業務知識、外語能力、媒體運用為主要內容,模式相對固化、標準相對片面、實踐相對不足。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需適應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適應快速更新的媒體技術。我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要將中國觀點、中國聲音、中國立場、中國態度、中國形象、中國特色、中國文化等以最客觀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和傳遞,肩負著向世界展示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道中國的重任。
因此,在新形勢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應是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專業知識、深刻的國情世情認知、高超的外語應用水平、敏銳的國際輿論嗅覺、熟練的媒體技術使用技能的綜合型、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需對我國和世界形勢有全面的認知、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習、對世界局勢有正確的研判、對國際輿論有敏銳的洞察,具備熟練運用媒體技術的綜合能力,具體而言,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具有政治性、文化性、國際性、專業性、全局性、科技性等特點。
國際新聞傳播的核心是代表國家開展宣傳,國際新聞傳播的聲音即是國家的聲音。對新聞人來說,堅守國家立場就是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遵循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政治理念的教育,強化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維護國家和人民權益為基本原則,以事實為依據,搶占國際話語主動權,表明自身立場和觀念,提升國家影響力,維護國家形象,爭取國際支持。
全媒體時代對國際新聞傳播人才要求更高,根據以上分析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標準及能力要求,需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完善上層設計,為人才創新培養打好堅實基礎。完善課程體系,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將思政教育和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相結合,探求思政價值,提升學生思政意識和水平,強化堅定理想信念。二是將傳統文化研習納入國情學習內容,提升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文化修養,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好準備。三是加強新聞業務技能教學,重視新聞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教育。四是強化外語應用教學,重視英語口語、英語交際、國際新聞英語等課程教學。五是與時俱進,運用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對課堂教育進行有力補充,將當前各國發展近況、最新國際熱點等引入教育體系,通過分析、討論、研判,有效拓展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國際視野,活躍其國際思維,增強其應變能力。
實踐是對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行鞏固和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全媒體時代,實踐方式也要不斷更新和豐富。
一是構建多維度的實踐平臺,結合互聯網技術,搭建校內、校外和線上、線下的實訓平臺體系,實現教學、實驗、訓練、實習、交流、反饋有機統一。二是加強與新聞媒體機構合作,通過實習、實訓,培養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新聞業務能力,同步提高最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和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三是強化英語運用實踐,利用雙語教學、全外語教學形式,增強人才外語口語和溝通能力。也可以采取中外教師共同教學模式,通過外教授課,增強學生的交際語感,確保發音標準化。四是加強和國外高校、企業、媒體的合作,通過師生交換、資源共享、學術研討等方式,鼓勵師生走出去,進一步強化其國際溝通能力、先進媒體技術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創新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堅定國家立場是基礎,完善課程體系是保障,強化實踐實訓是手段,這些措施能夠拓寬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國際視野,提高其綜合能力,為我國國際新聞傳播工作創新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