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姣
在新聞傳播視域下網絡輿情傳播機制可以從其相互作用的構成要素、演進發展的周期規律、驅動力量和傳播路徑幾個角度進行深入解析。
①網民主體。
②領袖主體。
③管控主體。
④利益相關主體。
輿情客體是直接引發輿情的事件、現象和問題,是引發網絡輿情的刺激物,是網絡輿情的指向物。這些事件、現象和問題直接導致網絡輿情的生成和傳播,短時間內能夠吸引大量的媒體報道和網民關注,對現實產生影響并持續一定時間。
網絡輿情的本體是指通過網絡呈現的、由主體生成的關于客體對象的信念、意見、情緒、態度總和的反映,這種反映最終通過視頻、音頻、文本等多種媒介形式得以表現。
輿情傳播離不開環境、場域、空間的影響與支持。從話語角度出發,網絡構建了相對扁平化的公共話語空間,公共話語空間受到網絡法律法規、網絡社會秩序等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意見環境;從技術角度出發,大數據的檢索、存儲、可視化等技術為網絡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基礎,大大提升了傳播速度、保證了信息的質量、提高了信息的可用性。
輿情生成一般都基于廣泛存在、公眾長期關注的社會事件、現象和問題,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把容易生成輿情的事件總結為:四大突發公共事件、六大關系。四大突發公共事件是: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六大關系分別是:官民關系、警民關系、城鄉關系、勞資關系、貧富關系、醫患關系。
當輿情信息在社交媒體平臺、自媒體空間和網民群體中傳播時,主流媒體的介入和報道可能會引發輿情擴散;當輿情事件撲朔迷離、眾說紛紜時,當事人或有關部門的澄清或公示可能會引發輿情擴散;當互聯網空間討論火熱,意見領袖的強勢參與、意見的交流碰撞可能會引發輿情擴散。
第一,輿情事件得到妥善解決,輿情事件的當事人或有關部門進行回應,各利益方的訴求得到了有效滿足,輿情事件逐漸平息。第二,輿情事件并未解決,但逐漸淡出了人們視線。輿情的傳播周期持續縮短,海量的輿情事件層出不窮,輿情場域內經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們的注意力無法持久聚焦,以“應激—遺忘”的態度對待一切突發輿情,在這種情況下,輿情事件雖并未解決,但輿情產生的影響已開始消散。
輿情傳播的線性突變路徑以突變理論為基礎,突變理論研究的是從一種穩定組態躍遷到另一種穩定組態的現象和規律,強調變化過程的間斷或突然轉換。突變現象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項指征:一是多模態性,系統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狀態;二是不可達性,系統有不穩定的平衡位置;三是突跳性,系統不連續變化;四是發散性,臨界點的變量影響最大化;五是滯后性,系統平衡打破具有滯后性。
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特征就是突發,其傳播過程也符合以上指征,遵循著線性突變的路徑。線性突變路徑將輿情傳播視為信息流的傳播,線性突變路徑的基本邏輯為:事件(往往包含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發生后,各種對立、交錯的意見流呈現多模態傳播,打破了傳統的輿論平衡狀態,社會公眾的情緒、態度、意見、行為日復一日地加深變化,逐步累積演化,最終達到了輿情突變點,發生了突變躍遷。
發散聚焦路徑的第一個環節是情緒發散。美國心理學家雅各布·庫寧曾提出“漣漪效應”,強調如果一個觸發點引發周圍的點持續性震動,在沒有任何阻力的情況下,震動會波及并迅速擴散很遠距離的點。這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向水中投擲一塊巨石,以落水點為中心會產生漣漪,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輿情事件發生導致觸發點出現,在互聯網方便快捷的傳播條件下,社會公眾由于“漣漪效應”而被迫認知、關注事件,一些局部、微小的事件會迅速成為公共議題,此時人們的情緒、態度、意見和行為是彌漫放大和失焦發散的,人們的圍觀和熱議在客觀上加劇了事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但并未形成所謂“意見的合流”。
輿情事件發生后,公眾關注事件并發表不同觀點,“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公眾基于不同的立場、視角、文化素養、認知水平等因素,發表的觀點也會千差萬別。極化上升路徑認為,“意見的合流”并不是公眾意見的簡單相加和結構性匯總,而會出現極化現象。群體極化現象認為,個體的決策或意見往往會因為群體間彼此影響而出現一致性效果,并且這種決策往往會具有一定偏向性。網絡輿情經過熱議后,往往會由于極化現象的存在而轉向議題高度集中、決策偏向冒險、行為更加激進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