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磊
基層群眾的性格、職業、學識等差異性較大,新聞工作者在采訪時會遇到諸多難題,導致采訪工作難以展開。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結合采訪現場的實際情況,運用各種采訪技巧,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身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觀察是必須掌握的一個基本能力。一個優秀的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不只是對受訪人員進行提問,還會去觀察受訪人員的一些細微的動作表情。通過對受訪者的觀察與分析,記者可以了解到當前環境下受訪者的心理狀態及其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透過這些細節,記者可以提出更有針對性、更深入的問題,以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傾聽在采訪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很多記者只重視提問,卻忽略了對受訪者的傾聽。在采訪工作中,記者認真傾聽受訪者的發言,會使受訪者感覺受到重視,從而更愿意敞開心扉。在基層采訪中,記者面對的多是普通群眾,他們有的人會抵觸鏡頭,甚至不愿在鏡頭面前開口,而有的人表達內容雜亂且偏離主題,因此,記者的采訪工作會難以展開。在這種情況下,記者需要仔細傾聽受訪者的發言,找到合適的方式與受訪者進行溝通,幫助受訪者調整情緒,而對于那些言論內容雜亂的受訪者,記者需要找到恰當的時機把談話內容引回正題,但不能突兀地打斷對方的發言。
采訪工作中記者需要掌握的必備能力,除了觀察與傾聽,還有提問。提問時機、提問方式以及提問內容,都是記者要關注的地方。記者的提問能力強,有助于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推動采訪工作的順利展開。
提問方式對采訪者來說非常重要,提問不當容易誤導受訪者,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因此,記者在采訪基層群眾時,要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以及受訪者的心理狀態,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如果采訪對象拒不合作,記者需要先緩和現場氣氛,再采用婉轉的提問方式,引導采訪對象慢慢打開心扉,接受記者的采訪。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能出現不良情緒,如果受訪者態度惡劣,記者應盡力避免發生沖突激發矛盾。
新聞工作者需要在采訪正式開始前準備好問題,并且要注意問題的條理性及邏輯性,問題的設置需要緊扣新聞主題。采訪現場中,記者需要結合事件的發展情況對受訪者進行提問,通過對問題的層層推進,展開事件原貌。記者在采訪時要設身處地,站在受訪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要揣摩受訪者的心理,分析他們對哪一類型的問題感興趣,對哪一類型的問題是拒絕回答的。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需要保持自己客觀的立場,不能夾帶私人情緒。在面對一些特殊的新聞事件時,工作經歷再豐富的記者也難免會產生個人情緒,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記者需要迅速調整自己,不能把個人情緒帶進采訪工作中。新聞工作者要堅守的就是客觀的立場,如果將帶有個人情緒的新聞發布出去,那么很容易影響受眾的情緒,會影響他們對事件的客觀判斷。記者在采訪中切記不要使用誘導性語言,要用合理的語言引導受訪者描述事件真相。
新聞工作者在對受訪者進行提問的時候,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盡量多使用一些口語化的表達。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接受記者的采訪,所以記者在提問時應盡量站在受訪者的角度,提一些群眾能理解的問題,不要使用過于晦澀難懂的詞匯。
記者在采訪基層群眾的時候要注意親和力的釋放,努力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營造輕松的采訪氛圍,緩解受訪者的緊張情緒。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尊重受訪者,提問題的時候注意把控個人情緒,不能過度冷淡也不能過度熱情,如果記者做出了不當的行為,將直接影響采訪工作的展開,也會影響到記者本人的形象。記者要關注受訪者的情緒,如果受訪者面對采訪過于抵觸,記者可以在正式采訪開始前先與受訪者進行閑談,以幫助受訪者適應采訪環境,但要注意的是,閑談的內容不宜過度偏離采訪主題,記者更不能去探究受訪者的個人隱私,一切談話都要把控在合適尺度之內。
一個好的外在形象,往往可以在第一時間贏得別人的好感,這點對記者來說尤為重要,所以記者在外出采訪時往往需要根據不同的采訪環境選擇不同的著裝。對基層群眾來說,有親和力的記者更容易得到他們的信任,故記者在采訪基層群眾時,可以不用穿過于正式的服裝,衣服休閑舒適即可,切記不能穿過于個性化的服裝。同時要注意的是,休閑并不等同于隨便,記者代表的是新聞行業的形象,群眾對新聞工作者的形象帶有一定的期待,所以,記者應保證衣著的整潔與得體,既不浮夸,也不失個人魅力。除去衣著以外,記者在與群眾交流時,要不卑不亢,親切自然,要讓群眾感受到自己的真誠。
作為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并且不斷鍛煉個人的采訪技巧非常重要,這不僅僅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的必要途徑,更是關注基層群眾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基層采訪不僅可以鍛煉新聞工作者的采訪能力,還能讓他們獲得關于人生的更多感悟。記者在采訪基層群眾時,要學會將各種采訪技巧運用在采訪工作中,努力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關注受訪者的心理狀態,挑選合適的提問方式,以推動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