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科技的發展進步促進了媒體行業的繁榮,新媒體得到了迅速發展,在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可以處處見到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影子,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內容,并實時參與討論。但如今網絡媒體上存在許多虛假和不良信息內容,容易給受眾帶來惡劣影響。
因此,政務新媒體應針對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展開深入探索,借助新聞輿論引導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出政務新媒體的帶頭作用,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更好地為社會和群眾提供信息服務。
輿論引導力是新聞傳播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媒體發布的新聞信息對整個社會輿論起到的干預及影響的作用。輿論引導力將直接影響媒體的聲譽度和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元化,民間以及網絡輿論場逐漸形成。面對新媒體媒介影響力日益增長的趨勢,政務新媒體新聞輿論引導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在當前社會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微博已經成為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微博可以了解時事新聞與信息,實現信息發布、傳播及實時評論等。當前微博有四大主要功能:關注、發布、評論及轉發,能夠突出微博的互動化和實時化特點。在字數方面也有著相應限制,每條微博限制在140字以內,這就突出了微博信息的碎片化、精簡化,正符合當下社會群眾的閱讀習慣與生活特點,更精準地滿足人們對信息的瀏覽需求。近年來,政務微博依靠其數量多、規模大、影響廣的優勢,搶占了輿論陣地,為有效引導微博輿論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許多黨政機關也開設了微博賬戶,作為發布信息和傾聽受眾呼聲的重要途徑。政府通過微博實現信息公開與共享,通過輿論引導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發揮出難以替代的輿論引導作用。
由此可見,微博有著較高的資政能力,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可以引導公眾參與到政務中,提供了便捷溝通的途徑。
在人們工作與日常溝通中,微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作為一種通信工具,微信有著快捷、即時、精準及互動的特點,廣受社會群眾的喜愛。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人人都可使用手機上網,微信被廣泛應用,成為公共部門看中的輿論陣地。
隨著民眾對網絡問政認可度的提升及國家對電子政務的重視,政務微信依靠其獨特的優勢,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8月底,我國政務微信公眾號的總量超過8.3萬個,其中經認證的賬號占62.6%,涵蓋了公檢法、宣傳等領域,并有不斷發展的趨勢。微信作為新媒體環境下政府進行管理宣傳的新途徑,和微博并稱問政利器。利用微信公眾號可以實時發送政務信息,進一步實現新聞輿論引導。利用微信平臺,公共部門和微信用戶之間能夠實現實時溝通和交流,拓寬服務群眾和聯系群眾的渠道,有助于公共部門樹立良好形象。
在新媒體時代下,政務新媒體為了提升自身新聞輿論引導力,需加強矩陣建設,密切政府和公眾間的關系,使二者的溝通更加便捷,使政府的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在網絡時代下,政務新媒體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和部門中,正朝著集群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公共部門在發布信息的過程中,如果單單依靠自身的新媒體,是難以起到較好的影響效果的。政府不同部門應聯合起來共同發聲,這就給政務新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家獨唱難以實現長久發展,需要不同的政務新媒體共同作戰,團結起來才能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和話語權,才能真正提升輿論引導力。對此,公共部門需開設微博賬號和微信平臺,采用矩陣聯合發聲的方式,同新聞媒體并肩作戰,推動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真正提升信息張力與影響力,提升網絡問政的工作效率。
從傳播學角度出發,通常情況下意見領袖指的是在網絡傳播中可以為其他受眾提供新聞信息的活躍分子,有著信息過濾作用和信息中介傳播作用。意見領袖能夠把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這樣信息傳遞方式便成為兩級傳播方式。
在互聯網中,意見領袖散落在各個角落,擁有較多的粉絲,意見領袖的言行舉止會給粉絲帶來較大影響。從這一角度上來看,意見領袖是信息與輿論的發源地,在政務信息的傳播中能夠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政務新媒體可以通過培養意見領袖來增強新聞輿論引導力。
當前的新媒體正朝著社會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民間輿論場中意見領袖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受眾的觀念和觀點。在這一基礎上,公共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意見領袖,使意見領袖可以在政務信息傳播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輿論引導作用和價值。對公共部門來說,如何有效挖掘和挑選意見領袖很重要。
對此,公共部門可以及時分析和了解意見領袖的粉絲思想主流與數量,對意見領袖發布的內容和觀點展開深入分析,在分析和了解的基礎上,確保所選擇的意見領袖具備領袖潛質,有著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通過培養意見領袖,使公共部門在行業領域中發揮出自身的引導力和影響力,更好地實現政務新媒體傳播作用。
在重大事件發生后,傳統媒體需要一定時間周期去制作內容。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難以確保自身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從而會影響重大事件的輿論走勢。對此,政務新媒體應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打破時間限制,發揮出新媒體的及時性和裂變性特點,在短時間內搶占輿論陣地。
公共部門通過應用政務新媒體,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并及時回應網民訴求,真正實現了網絡問政。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發言人便是公共部門和社會群眾間的溝通橋梁,可以及時回應網民訴求。對此,就需建立發言人機制,鼓勵公共部門積極參與到發言人機制構建中,積極分析和了解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情況和輿論情況,為發言人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使政務新媒體可以在新聞輿論引導中,充分發揮出引導價值與作用,推動政務新媒體的健康發展。
輿論引導力提升的關鍵在于隊伍建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發展計劃,完善政務新媒體人員的準入機制,及時引入具備專業素養的政務新媒體人才。要做好學習、培訓工作,促進政務新媒體從業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掌握新技能,增強信息匯編和傳播能力、輿情研判能力、回應引導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政務新媒體工作隊伍,從而不斷提升政務新媒體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總之,公共部門想要提升自身的新聞輿論引導力,就需正確認識政務新媒體,把握政務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并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將其靈活應用到新聞輿論引導工作中。同時,靈活應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在輿論陣地發揮出積極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