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政軍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南株洲 412000)
大型企業集團在發展特定階段下,必然會將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體系建設納入規劃,旨在探索如何發揮集團優勢,提升集團及各企業的科研能力,并將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視為關鍵。目的是為了完善有償技術服務機制,建立以市場和效益為原則的經費分配、項目管理考核機制,發展內部技術交易市場,激發創新活力。
在公司內部建立技術與服務的市場化機制,就是把市場機制引入企業管理,將內部需求等同于市場導向,以價格、價值為杠桿,運用市場規律將企業內部的技術成果商品化,起到引導資源流向的變化,并通過技術成果、技術服務取得報酬,導入績效評價機制和一定的競爭淘汰機制,激發企業內部各技術團隊的積極性,讓技術成果的共享變成公平互利的雙贏行為[1]。
各業務主體、子公司、孫公司之間的技術業務逐漸呈現出交叉化的態勢,內部資源共享和產品協同研發成為必然。逐步發揮研發中心技術平臺的基礎、支撐、服務作用的同時,應該更深層次的去思考內部市場需求引導下的資源優化與成功共享,用無形的手,調節著各單位之間的利益,指揮著技術團隊的行動,牽動著企業對效益、效率的進一步追求。而有償的技術服務、成果的平移與共享,在企業集團內部其實并不遙遠,各檢測試驗中心在內部的有償技術服務,研發中心與各業務主體的協同研發等交易行為,都標志著有必要在集團內部建立技術市場交易的秩序與規則[2]。
企業要聚合內部科研能力、提升專業競爭力,可以探索在企業內打造科研成果市場化交易市場,從而實現科研成果按照市場化交易準則有償轉化。下面結合某集團公司實際,就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和技術市場制度化建設兩方面來闡述。
打造企業內的科研成果市場化交易市場,基礎和前提是確保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化商業推廣價值,這是通過技術創新管理的全流程體系來實現的。該集團依托于本部研發中心的建設,引入集成產品開發體系的思想,構建了對接市場和戰略的創新體系,打造了支撐協同研發的分層次研發模式,持續推進產品技術平臺的建設,為構建公司內部的虛擬技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主要工作項點包括:實現市場與戰略雙重驅動技術創新;構建分層次研發模式助力協同研發;以產品技術平臺構建標準化成果;通過科研信息化搭建知識共享平臺等。
依托技術創新現有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在公司內部構建虛擬技術市場,有利于提高其技術創新體系的運行效率。各研發單位孵化培育一項科研技術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發資源和人力資源,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或者產業化推廣受阻都會導致科研成果無法取得預期經濟效益,因此建設虛擬技術交易市場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助力共享與效益、效率提升。建立和不斷優化技術成果轉化制度是構建虛擬技術市場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符合以下準則:
保證科研機構、研發人員對科研成果的所有權以及成果轉讓的有償性;無論是企業內的技術轉讓方還是技術受讓方,科技成果轉化均可起到積極支持作用。
企業內的科技成果轉化要充分激活內部創新機制,充分調動各科研機構的創新創業熱情,科研成果也要在企業內部充分共享利用,避免資源重復投入。
技術轉讓方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收取轉讓費,覆蓋研發投入成本乃至獲取超額收益;技術受讓方通過購買科技成果,減少研發投入,節省新產品研發周期。
開放性的成果發布平臺。建立開放性的成果發布平臺是構建虛擬技術交易市場的重要基礎,建立快響應、高效率、高精準度的信息交流機制是促進企業所屬各業務間技術轉讓及轉化的重要前提。而當前,公司已經啟動開展知識工程的建設,如何將技術成果的發布納入知識工程的信息化服務范圍,并實現成果的檢索、查詢功能,將是內部技術市場保持開放性的首要前提。為有效激活開放性成果發布平臺的各項功能,企業可逐步建立并完善科研成果發布體系及相關支撐制度,規定企業內部各研發機構原則上應將較為成熟的具有市場化推廣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上傳至平臺,從而確保成果發布平臺的信息豐富且實時更新,進一步暢通企業內部科技成果轉讓渠道,推動成果轉讓方獲取超額研發收益,成果受讓方基于科技成果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提升企業創新活力與效率效益。
差異化成果產權保護機制,鼓勵成果信息內部發布的同時,要建設差異化的成果產權保護機制,將協同研發技術成果、委托研發技術成果、外部引進技術成果進行分類保護,制定協同研發的共享機制,獨立研發后的授權機制,成果引進后的轉讓機制,通過分類機制確保企業內科研成果市場化交易的規范有效運轉,特別是要關注科研開發進程和成果轉讓后的產權保護。
建立技術成果與服務交易定價機制。各業務主體是兄弟單位,然而科技成果轉讓仍然要遵循市場化交易原則,確保技術轉讓方與受讓方可以公開透明、自由公允地進行交易。轉讓價格應按照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具體要考慮技術轉讓方的研發成本、科研成果的商業推廣價值、開展技術研發的時間成本等核心要素,其中科研成果的商業推廣價值是最為關鍵的。科技成果轉讓要簽署具體協議或合同,明確轉讓價格和應用范圍。
建立技術成果與服務考核評價機制。全生命周期的考核評價機制,是響應內外部市場需求變化的動態管理模式,考核評價可以是獎勵,也可以處罰,獎勵和處罰都可以是針對單位和團隊雙重的。以更好的實現考核評價的監督與激勵作用。為了最大化地保證研發成功或者減少研發失敗的損失,這要求我們在確立內部技術交易后關注立項、中期檢查、驗收、成果交付等各環節的動態信息,例如項目立項后,轉讓方與受讓方應共同對行業技術走勢、行業需求變化和企業內外部營商環境開展定期評估,分析正在開展的科研項目是否還具備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仍然具備商業推廣價值。針對經濟效益不佳、無法達到預期投資收益的研發項目,要及時終止、止損,由雙方各承擔部分損失;針對要變更技術路線的項目,應盡快同步變更研發方案、重新配置科研團隊人員,并考慮是否重簽合同協議;針對前瞻性技術,要迅速布局切入,從而取得行業領先地位。因此,提升科研成果商業推廣價值必須開展定期動態跟蹤管理,實時研判內部項目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外部行業市場、科技發展趨勢[3]。
對于企業來說,打造內部虛擬技術交易市場可以充分暢通內部科研團隊的交流渠道,充分強化科研成果的共享共用,基于資源整合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但是,也應該看到,集團內部技術交易市場的確立,需要在公司內部全面灌輸一種成本與利潤的思維,將人、財、物以至于時間都納入成本的范疇,真正將研發視為一種投資,無論這種投入帶來的回報是長期收益、還是短期回收,都應該以市場為杠桿去評價其價值。就像鐵路總公司的企業化運營,國際化市場的白熱化競爭態勢已是不可逆的大勢,將市場化思潮引入創新范疇必將帶來新的效益與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