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嫻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電視媒體用戶數量正在逐漸流失,而新媒體用戶數量卻在顯著增加。
在這種環境下,電視新聞需要對自身傳播模式進行創新,改變以往的傳播方式,迎合市場需求,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變,才能扭轉局勢,更好地實現發展目標。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不能只將目標鎖定在謀求經濟效益上,而是要很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掌握大眾的需求。通過滿足大眾的需求來提高自身影響力。同時,在新聞內容上要不斷創新,豐富新聞形式。在創新過程中,要將現代化的傳播方式融入電視新聞中。電視新聞工作人員也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掌握最新信息,并盡快處理編輯,第一時間發布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大眾的眼球,搶占先機。電視新聞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因此,在編輯新聞內容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其真實性,將真實的信息原原本本地呈現給觀眾。真實性、時效性,是電視新聞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由于網絡化和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正在逐漸縮短,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抓準時機,借助信息化浪潮,拓展電視新聞的傳播范圍,讓更多的人掌握全面的新聞資訊,從而擴大人們的知識面。
可以說,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電視媒體造成較大沖擊,但同時也給電視新聞媒體帶來很多機會。電視新聞要抓住時機,對自身傳播方式進行創新,跟隨時代發展步伐,積極利用新技術擴大影響范圍。
如,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創建微信公眾號,開設微博、抖音賬號等,從而拓展新聞傳播渠道,擴大新聞影響力。這樣不僅可以讓人們及時掌握最新新聞,也能夠實現觀眾與平臺、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
例如,在新冠疫情發生期間,一些電視媒體在抖音上對“雷神山”和“火神山”兩座醫院的修建進行直播,吸引了大眾的注意,滿足了大眾的觀看需求,同時也提高了自身影響力。
電視新聞還可以創建自己的網絡平臺。在網絡平臺上,觀眾可以第一時間獲取相關新聞,也可以搜索自己感興趣而以前沒有關注到的內容。通過構建網絡平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互動中。
電視新聞在采集信息的時候應立足于觀眾需求,以事實為依據,追求真實,貼近生活。在融媒體時代下,觀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有很多,電視新聞要想吸引觀眾的眼球,就必須播放貼近觀眾生活的內容。同時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對新聞結構進行優化,語言要接地氣。
在融媒體時代下,各種自媒體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并逐漸搶占了一些市場份額。因此,電視新聞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必須貼近觀眾生活,站穩群眾立場,幫助百姓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拉近百姓和電視新聞的距離,提高百姓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度。
例如,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報道《最后的新安江漁民》就是關注生態問題和民生問題,在播放時受到廣泛關注。1000多名漁民為了保護好新安江,舍小家為大家,響應國家號召,退捕上岸。但是以前以捕魚為生的漁民舍棄了舊業,就斷了經濟來源。那么未來他們以何為生,他們的命運會有怎么樣的改變,政府和社會這個時候能夠為他們做什么呢?
在這組新聞中,記者與漁民的對話顯得十分接地氣,體現了漁民的心聲,同時也對政府的舉措進行了報道,讓漁民安心退捕上岸。當地政府部門統籌新安江生態保護資金,用于漁民退捕捕撈權收回、漁具回收報廢、按期退捕獎補及社會保險、就業幫扶、產業扶持經費等。漁民上岸后,相關部門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實現就近創業就業,開啟新的生活。整組報道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正如片中人物所說,“只有維系好了一江清水,才能為我們綠色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沿江百姓才能從這綠水青山中獲得更大財富”。
在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需要依據融媒改革的要求,對新聞報道方式進行創新。對突發性事件,電視新聞要找準角度,讓觀眾對整個事件有良好的認知,引發其進一步思考。對娛樂性新聞,要采用新穎的報道方式,讓觀眾獲得輕松的觀看體驗。對民生類新聞,要盡量采用口語化表達方式,使新聞顯得接地氣。對不同新聞采用不同的報道方式,使新聞報道更具特色,從而滿足大眾的需求。電視媒體還應實現線上線下播放,擴大新聞傳播途徑,使電視新聞覆蓋面更廣泛。
電視新聞要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在播報新聞的時候對民眾有良好的引導。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在制作手段和傳播方式上都要積極創新,拓展多元化的新聞傳播途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新聞播報。在制作過程中,也可以利用科技軟件進行編輯,提高新聞品質,使電視新聞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