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
(洛陽科技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822)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眾所周知,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從校園向社會過渡的特殊時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特殊階段,自我約束和調控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如何及時疏導學生心理、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經過20年的發展和改革,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教育觀念相對滯后、教育模式相對傳統、教育方式相對單一等多種因素影響,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分析歸納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服務管理體系不健全、課程教育體系不完善、實踐教育體系不深入、育人質量監控體系不科學、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不協同、隊伍不成熟等問題,提出通過構建“四維、三級”育人體系、完善課程思政體系、豐富實踐教育體系等方法來逐步完善。
在高職院校中,一部分學生心理相對比較脆弱,應對突發性公眾衛生事件的經驗相對比較少,容易出現焦慮和多疑等方面的情緒,特別是出現社會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特別關注身體的各種變化。當身體出現不適或出現某種癥狀時,容易將身體變化與社會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聯系起來,并頻繁出入醫院,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負擔。還有部分學生過度關注突發事件進展消息,反復的查看相關報道內容,不能夠理性的對待事件的發展進程和影響帶來影響,也是加重了自身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孤獨寂寞是一種缺少陪伴,內心感受到孤獨和沒有著落的情緒反應,現如今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的都是為獨生子女,缺少和同齡人的交流和溝通,性格相對較為獨立特性。長時間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會使他們感到孤獨。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年輕且活躍的群體,當他們減少甚至不與親人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時,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悲傷、絕望,對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興趣,每天都十分疲憊、精神不振,也很難集中注意力或進行思考。
當代的高職院校學生面臨較為繁重的專業課程學習和各項技能學習,在努力完成各項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還需要積極地參與到各項資格證書的考試,沉重的學習負擔也是容易讓大學生出現情緒低落,特別是在學生未能通過某個課程時,就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如自責、失落、焦慮等。甚至有些大學生之間存在著一些不良競爭,當一些學生在評獎評優活動中落選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丟了面子,抬不起頭,會產生技不如人的自卑感。
對于盲目樂觀而言,是在面對自身不了解事物的情況下,將事情想得比較簡單和美好。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一部分學生比較焦慮,也有一部分的學生抱著得過且過、蒙混過關的錯誤想法。在這種心態下,他們盲目樂觀,放松學習、不關注自己的課業表現等。大學生正處于從校園向社會過渡的重要人生時期。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尚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種形勢下,他們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和心理問題。這樣不僅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也不利于高校進行學生管理和社會和諧發展。
通過充分結合文化相關要求,合理的開設學生心理健康這門必修課程,同時還要保障其相關學時,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課程的全面覆蓋。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要求,從家國情懷、職業情愫、校本特色和課程特點4 個層面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兩者有機融合成課程教學體系,并通過線上線下空間維度、課前課中課后時間維度、教師學生主體維度將育德主線進行貫通。通過階段性的課程整改,對課程的標準進行重新地修訂,不斷地強化“育德育心雙主線”,建立起完善的“知識傳輸以及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同時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和預防干預相互結合,積極促進學生心理素養與思想品德、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的高度融合。進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徑,通過“修訂課程標準—完善教學設計—深化課堂教學—健全保障機制—拓展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服務體系,促進學生自身快速穩定的發展。
結合學生的心理社團和素質拓展中心以及班級心理委員等工作合力的開展學生心理育人教育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地位,使其能夠最大程度上采用線上和線下資源合理的開展各種類型的主題活動,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助人能量,達到真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的。
為了能夠更好地達到“立德樹人”的實際教育目標,在心理育人效果評價方面,是需要嚴格的實行“心理健康教育學分制”,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導向,從“發展需要、目標培養以及課程體系”等邏輯路徑方面,從而反向的設計項目模塊和有關的任務,明確學生的培養目標及學習成果標準;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中重點考核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情況;通過階段性心理測評和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報告等考察學生思想狀況,并與其他德育部門協同及時反饋、聯合工作;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系統化設計課程,通過及時修訂課程標準來設立合理培養目標,并且是通過課程的整改以及學生學習效果階段性評估和企業人才需求長效反饋機制等質量監控方式評估課程體系是否滿足培養目標,持續更新和優化培養的體系,不斷提高育人效能。
為了能夠有效地預防學生心理危機事前的出現,要建立起學生心理預防干預的“四級預警和六級聯動”的機制,通過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平臺和設立預警指標以及規范職責范圍等方式,從而實現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人員互動,通過合理的確定心理危機預警指標,定期定量收集學生群體或個人出現的包括學業、生活、家庭、人際、情緒狀況等在內的心理異?;蛐袨閱栴},實現各部門對學生問題的信息互通、網格監控,更有力地預防學生危機事件的發生;通過“寢室—班級—學院—學生處—心理咨詢室—學校心理危機應對小組”六級聯動的組織結構,整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力量,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溝通平臺,對各個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保證其溝通順暢和配合緊密,同時還要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和校外資源,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建立起“線上+線下雙通道的咨詢平臺”,并且還需要提供線下一對一的心理咨詢和一對多的心理服務等,進而和醫院能夠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醫校聯合”體,形成“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機制,真正實現心理危機的“積極干預、動態干預、量化干預、全方位干預和全員干預”。
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和心理活動以及心理輔導等相關服務的是需要,高校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內外雙環的育心育德人才生態圈”的育人隊伍培養模式。同時在學校內部中,通過專家帶專職以及專職帶兼職、兼職帶朋輩的心理互助團隊方式提高人才內部培養,然而在學校外部,通過專業督導、系統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進行人才的外部培養。學校外聘專家指導并督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在各二級學院分別設置心理辦公室,并由心理專職教師直接對接學院兼職心理教師,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在班級設立心理委員,并在學生群體中發現優秀助人者,將其培養成朋輩心理援助團隊的成員,主要是負責學生的心理互助工作。此外通過上述的方式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相互結合以及相互學習,打造出“專職于兼職相互結合、培養和選拔相互結合”等多層次的心理育人隊伍。
總結:綜上所述,高校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融合。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有計劃性地開展學生工作,對學生心理狀況進行了解,幫助學生在處理好日常生活問題的同時,能夠建立合理認知和目標,妥善安排就業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通過構建教育服務體系、完善課程思政體系、豐富實踐活動體系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相互推動和促進,發揮最大教育合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