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馬全勝 梁旭
(新疆市政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1]。“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后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是改善農村景觀面貌的一項重要工作。引導村容村貌從“平面化、一維式”分析模式向“立體化、多維式”分析模式轉變[2],營造良好的景觀生態環境,保護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保存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為特色傳統文化的延續,留住鄉愁提供廣闊的空間。
通過對十四個地州的農村走訪入戶,從村莊規劃、傳統文化、人居環境、風貌塑造等因素,全方位的了解目前存在的村容村貌問題。1.環境衛生整治規劃不到位。道路兩側存在亂搭亂建;缺少定垃圾投放點;排雨、排污設施不配套。2.衛生環境治理管護意識不強,有的百姓對環境衛生建設認識不夠。3.農民的主體作用有待挖掘。缺乏內生動力,不愿投工投勞。
總則;基本規定;村莊建筑整治提升;公共環境整治提升;道路設施整治提升;綠化美化整治提升;公用設施整治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鄉土特色傳承;整治負面清單;評價標準。
1.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統籌城鄉發展和生態生產生活空間,遵循鄉村發展規律。3.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分類有序推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莊。
1.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推進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自治區農業農村工作。3.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根據發展現狀、區位條件、生態格局、安全格局、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產業基礎、演變趨勢等因素。4.以規劃先行、注重特色、分類實施、有序推進,積極探索實用性村莊規劃,發揮對鄉村風貌管控和塑造的引導作用,共同締造鄉村風貌。
1.村莊建筑整治提升,消除安全隱患,體現傳統風貌。2.公共環境整治提升,清理違法、違規建(構)筑物及與村莊整體風貌不協調的設施。3.道路設施整治提升,保持村莊原有肌理,加強路面硬化建設,優化道路安全設施。4.綠化美化整治提升,村莊居民點、農用地、山體、水體、荒漠等生態環境保護。5.公用設施整治提升,做到垃圾入箱、糞污清潔、供水安全、線路整齊、用能安全,實現農村環境整潔有序。6.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鄉土特色傳承,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鄉土特色。
結合地形地貌、周圍環境、氣候特點、民俗風情、經濟條件等,筆者對以下各地州農房風貌拙見的提出,僅供參考,各地州市縣應因地制宜指引農房風貌建設,反應區域特色;對于歷史價值較高的傳統村落和建筑,應保持原狀,適當修復,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1. 烏魯木齊市:宜傳承地方文化與民居特色,以絲路文化為基礎,兼現代風格的特色風貌。2.克拉瑪依市:宜體現“牧馬人”特色的傳統民居,將民宿、養老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相結合的特色風貌。3.吐魯番市:傳承地方生土元素,沿用吐魯番特色民居布局,充分保護歷史和自然肌理的特色風貌。4.哈密市:可結合瓜果特色文化,兼絲路文化、北庭文化、草原文化,塑造特色風貌。5.昌吉回族自治州:發掘北庭文化與絲路文化,兼簡約中式、明清和現代風格,可傳承拔廊房等特色文化風貌。6.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青色的草原”為引領,融絲路文化,彰顯游牧特色風貌。7.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宜塑造一體多元的絲路文化與綠色谷地的塞外江南特色風貌。8.阿勒泰地區:宜彰顯草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結合全域旅游,塑造特色風貌。9.塔城地區:宜延續傳統風貌,兼歐風俄韻等的特色風貌。10.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融合多元文化特色,塑造“富饒流域”村莊風貌。11.阿克蘇地區:延續傳統建筑特色風貌,可融入龜茲、多浪等多元特色文化風貌。12.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宜延續白氈蓋氈房特色,倡導“阿克吾依”等傳統的特色風貌。13.喀什地區:結合文化特色和絲路文化、融合民俗民風和傳統民居,塑造特色風貌。14.和田地區:宜結合和田玉文化,發掘古于闐文化和多民族集聚融合的絲路文化,營造既具特色風情,又體現時代特色的的村莊風貌。
為保證導則具有引導性、操作性和約束性,創造性的的提出負面清單管理,并兼具評價標準,為村容村貌的塑造和標準的界定提供參考。1.負面清單。村莊建筑整治負面清單;公共環境整治負面清單;道路設施整治負面清單;綠化美化整治負面清單;公用設施整治負面清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鄉土特色傳承負面清單。2.評價標準。將村容村貌按整治標準分為四級,即:合格型村莊、達標型村莊、宜居型村莊、示范型村莊。構筑整治提升公共環境;道路設施及提升;綠化美化;公用設施整治提升;傳統村落民居與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保障措施。
在“導則”編制要求部分,重點明確村莊規劃應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強化村莊規劃的實用性和村民參與性,確保村莊規劃符合實際并能落地實施[3]。
筆者同時認為,村容村貌的整治,前期工作尤為重要,應深入開展駐村調研、逐戶走訪,詳細了解村莊發展歷史脈絡、文化背景和人文風情,充分聽取村民訴求,獲取村民支持,集體決策,多渠道和多方式引導村民參與,因地制宜進行人居環境改善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共同締造高質量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