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敏
(廣東省汕頭市文化館,廣東 汕頭 515041)
文化館是政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訴求而設立的公益文化服務機構,在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下,文化館需要不斷提升場館服務能力,以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數字文化館就是依托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館的文化空間和智能進行重新構建,其目的在于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在提升在場服務能力的同時,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時間的制約,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1]在當今信息時代背景下進行數字文化館建設,有利于文化館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本文對數字文化館和當今時代背景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針對數字文化館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數字文化館建設的幾點思考。
在過去,人們想要參與藝術培訓或觀看文藝表演就得前往文化館進行,這是傳統文化館的運營模式。眾所周知,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帶來了全社會的變革,無論哪個領域,脫離了互聯網,就好像失去了源頭活水的“死渠”。在被互聯網滲透的當下,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文化館自然不能墨守成規,更應搭上信息技術的“快線”進行改革創新,將我國的文化事業領向時代前沿。因而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數字文化館應運而生。
在與傳統文化館服務效能的比較中,數字文化館優勢明顯。首先,數字文化館方便知識共享。數字文化館擁有網站這個開放的大平臺,可以容納巨大的信息,將文化資源在互聯網上共享,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藝術培訓、觀看文藝演出,為群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次,數字文化館可以促進文化交流。文化館承擔的正是地方文化的展示與弘揚的職責,數字文化館建立后,群眾從網站上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也就促進了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促進了群眾和研究組織、專家和民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可由此從民間得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來修訂一些失真的資料和對殘缺的文獻進行補充和修繕。[2]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一部手機連上網絡,便可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在信息科技時代背景下,把一個企業的傳統加上互聯網技術,就會得到“互聯網+”技術,但是所產生的效益絕不是簡單的相加,絕對比兩者單純相加的效益大得多。[3]支付寶、淘寶以及滴滴等軟件的誕生及普及,正證明了互聯網滲透傳統行業帶來的強大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個行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結合,有利于引領各大行業突破創新,向更深更遠處發展。在此背景下,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乃大勢所趨。
我國自2002年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來,對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越來越重視,文化部在2011年第三次評估定級時把文化館的數字化、網絡化列入評估標準。[4]201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對公共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做出了明確規定,由此可見國家對于構建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數字文化館的決心。但是目前在數字文化館的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對數字文化館建設不了解、不專業。部分工作人員因沒有很好地掌握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而無法順利開展工作,處于觀望階段;也有部分工作人員對數字文化館建設工作了解不夠充分而處于邊探索邊學習階段,認知的局限導致在對數字文化館建設的規劃上模糊不清,不夠專業。其次,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水平不高。大多數已建立自己網站的文化館,受技術水平限制,網站功能簡單,信息量不足,無法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及數字資源的作用。同時,網站設計單一,沒有特色,缺乏交流溝通平臺,對受眾缺乏吸引力,點擊瀏覽量不高。最后,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支撐。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大工程,亟需有計算機專業知識儲備的工作人員參與實施,而文化館的計算機專業人才普遍缺乏,無法滿足數字文化館建設的需要。
公共文化作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服務體系,需要緊密切合時代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5]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建設好數字文化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
互聯網時代信息豐富、信息技術更迭快速,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必得經受大眾的檢驗。文化館工作人員應該積極面對互聯網對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轉變思維主動作為,搶抓行業先機,從容應對挑戰。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持續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數字文化館,不斷優化網站建設,推陳出新各式線上服務項目,吸引群眾主動參與到群文活動中。
建設數字文化館要充分調動文化慕課、非遺等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充實網站內容,使網站建設更加專業,以便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全民進行文化探索和交流互動。此外,要不斷擴大數字文化館的網站容量,將各級各類文化單位的數字文化資源與服務統籌納入其中,讓群眾只要進入數字文化館的網站即可獲取圖書館、博物館等其它各類文化資源,真正實現一站式服務。
數字文化館不能局限于網站、移動終端等的打造,還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打造數字文化體驗空間,增進群眾與文化館的互動交流。例如2019年在北京舉辦的數字中國文化展暨數字中國體驗空間展,就巧用互聯網科技手段,以視覺和聽覺等體驗,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又仿佛置身其中,領略大自然美麗風光和社會各式風貌。通過一些互動體驗項目的設置,打造更優質的體驗效果,切實促進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促進文化的傳播。
專業的計算機人才在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館要積極引入掌握先進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資源開發的數字化技術專業人才,調整文化館內數字化人才的比例,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快速提升文化館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水平。[6]可以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信息技術的專業培訓,提升專業技能和業務能力,也要吸納優秀專業人才以便助力數字文化館建設,又或者聘請專業人士作為業務顧問,為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提供專業指導。總之,要強化人才支撐,在文化館內打造一支能力強的專業隊伍,保障數字文化館的建設、管理和維護。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可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促進文化館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所以,為更好地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及時轉變思維,加強資源整合統籌和人才配備,提高服務質量,同時運用數字技術打造與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互動性強的數字文化場館,讓“互聯網+文化”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