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芷旋 孟雪暉(通訊作者)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人民的健康不僅僅關系到各自的生活,健康還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程度,影響到重大政治、經濟等問題。健康中國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被納入我國國家發展的基本方略。為了減輕或避免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經濟風險,我國通過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滿足人們在醫療衛生方面的需要。通過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建立起醫療保險基金,用以支付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改善我國居民整體健康狀況。
黨和政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在醫療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設。根據國家醫保局發布的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底我國共有135436萬人參與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覆蓋面超過95%。雖然我國參保的覆蓋面超過95%,但是覆蓋面的提高并不代表所有居民都能公平的享受醫療服務,我國還仍然存在在保障范圍、待遇水平等多方面的差異,可及性和公平性有待加強等問題導致部分人群因難以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而病情惡化。研究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對居民利用醫療服務的影響,從而提高醫療服務利用率,完善和發展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2018年CFPS的數據為提高我國居民醫療服務利用率給予支持,進一步豐富了居民醫療服務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并且提供了實證依據。通過彌補當前醫保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在更高程度上滿足居民醫療服務需求,提高醫療服務利用水平,改善健康狀況具有深遠的意義。
本研究中的數據來自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實施的2018年中國家庭動態追蹤調查(CFPS)。該調查數據通過收集個人、社區和家庭一共三個層次的數據,運用相應的計算機輔助技術實施訪問,為關注經濟、健康、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數據基礎。
由于大部分未成年人難以自己決定利用醫療服務,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選用了2018年中國家庭動態追蹤調查問卷個人自答部分,排除了年齡低于16歲的未成年人樣本。其中共有樣本量32669個,變量數為997個。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對居民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因此選擇三種基本醫療保險作為實證分析的解釋變量,剔除沒有參加或參加其他醫療保險的樣本以及其它變量的缺失值和不適用值,剩余樣本量為8945個。通過stata15.0,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基本醫療保險對居民醫療費用自付比例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研究。
本文運用stata15.0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其中,農村戶籍的人數有7048人,占總樣本的78.79%,與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中6696個新農合的參保者,人數占總樣本74.86%的情況相符合。受訪者大多數因戶籍為農村,所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加城職保的人數第二,共1500人,占比16.77%。參與城居保的人數最少,共749人。在8945個受訪者中,占比63.85%,5711個受訪者的教育程度僅為接受我國的義務教育,比例最高。同時還存在18.71%的文盲半文盲,共1674人,由此反映出我國居民的整體教育水平還存在提高的空間。在調查對象中,身體狀況健康的人數共6720人,比例最高為75.13%,身體狀況一般或不健康的人數分別占比11.88%和12.99%,顯示我國居民的健康狀況有待進一步的改善。
依據基本醫療保險對我國居民醫療費用自付比例的回歸模型可以看出,與城居保相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城職保參保者自付比例下降7.4%,新農合參保者自付比例上升5.4%。城居保和新農合的參保者自付比例高于城職保參保者,而受訪者中超過70%參與了新農合。從這兩種醫保的參保者自付比例上升中反映我國居民承受較大的醫療衛生經濟負擔,影響其醫療服務需求導致醫療服務利用率較低。數據顯示,受訪者的最高學歷越高,醫療費用的自付比例就越低。表明教育程度會影響居民的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越高,健康意識可能越強。另外,農村戶口的比非農村戶口的受訪者需要支付的醫療費用自付比例相對更高,反映我國城鄉居民醫療費用支出不平衡,利用醫療服務水平的差距較大,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沒有很好地滿足。以身體不健康的受訪者作為對照,身體很健康和健康狀況一般的居民醫療費用自付比例更高。該數據反映出由于我國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報銷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因此健康狀況不好的居民自付比例相對較低,從而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提高居民醫療服務利用水平。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行成果顯著,我國醫保覆蓋面和保障水平等不斷上升。從上述分析中看出基本醫療保險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醫療服務需求,明顯提高我國居民利用醫療服務的水平。但不同的基本醫療保險所產生的效果不同,相對于城職保,城居保和新農合參保者醫療費用自付比例相對較高,居民需要承擔更高的經濟壓力,不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的醫療服務需求。同時,教育程度影響居民的健康意識,在居民利用醫療服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針對以上的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
從前文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較低,參保者需要承擔較高比例的醫療費用。再加上部分人群的經濟收入較低,支付能力有限,難以承受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部分人群就醫積極性下降,醫療服務利用水平較低的問題。適當降低居民醫療費用的起付線,減少個人自付比例,緩解就醫的經歷壓力。保障低收入者的醫療需求,改善弱勢群體的健康狀況。
由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我國存在城鄉醫療資源長期分配不均勻的現象。相對于城市,農村的基礎醫療設施不夠完善,專業醫療人員存在很大的缺口和醫療診治手段較為落后,導致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利用程度較低。因此,政府首先應當加強建設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如鄉鎮衛生院等,增加醫療服務的供給,縮短人們的就醫距離使得患者能夠被及時救治。除此之外,應當增加我國不同地區間醫療衛生方面的交流和聯系。通過培訓,實施醫院對口幫扶等方式,提高農村地區醫師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推動農村醫療機構的建設。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程度會影響人們醫療服務的利用。人們接受更高的教育則健康意識更強,會更加重視身體的健康狀況使得醫療服務利用率提高。因此,社會各界應當采取行動進行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政府可以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通過逐步完善和發展醫療保障制度,增加健康教育的課程等方式向大眾傳遞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還可以充分發揮村委和社區的作用,定期組織社區或農村居民進行身體檢查,增進居民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利用不同形式的媒體宣傳健康知識,開設與健康有關的節目,營造有益的氛圍。幫助人們掌握相關的知識,樹立健康觀念,實現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