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彬彬
(海河傳媒中心,天津 300221)
在媒體事業中,新媒體由于自身缺乏官方背景,并且開辦者魚龍混雜,盡管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但始終存在權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的困境;而傳統媒體則完全相反,由于大多屬于事業單位,背靠國家機構,天然有著強大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但也由此衍生出了較為濃重的嚴肅特性,導致傳播范圍受到較大局限。在這篇文章中,將會以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為核心出發點,在充分考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特性的前提下,深入探究媒體融合對于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的有效措施。
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并且還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在傳統媒體模式中,一方面媒體從業人員有限,不可能關注社會的每一個方面,只能夠當社會問題出現的時候,再去根據事態嚴重程度去解決問題,在發掘問題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盡管擁有較大的權威性,但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部分事態較輕的社會問題無法引起社會關注,從而無法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1]。
而在新媒體背景下,能夠充分發揮出新媒體的優越性,以此來補足傳統媒體模式的短板和不足之處,首先,新媒體依托于互聯網平臺,而人民群眾只需要借助移動終端就能夠隨時隨地登錄互聯網,瀏覽新媒體,這就導致新媒體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力,能夠將社會問題推送給更多的人群,有效擴大了傳播范圍、增強了傳播力度,使得社會問題能夠引起廣泛關注,并在社會中形成強大的監督力量,督促相關機構解決社會問題;其次,在新媒體交互性質的影響下,也能夠充分發揮出人民群眾的力量,在最大程度尚未挖掘潛在的社會問題,并將其曝光在大眾平臺[2]。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中,無論是經濟市場的導向力量,還是國家機構的“宏觀調控”,要想最大程度上發揮效力,都必須要依賴于健全的媒體機構,能夠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內容鋪建到全國各地,促使人民群眾了解第一手的經濟信息,并將其深入貫徹到經濟市場中去,不僅更好地利用經濟市場導向力量,也能夠更加貼合于國家政策方針。同時,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市場的主體構成部分,也是經濟建設的主要承擔者,不僅具備“企業”特性,追逐于更多的經濟效益,還具備“國有”的前綴,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職責,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為其“背書”,最大程度上發揮新媒體的影響力為其宣傳,能夠讓大眾群體認識到國有企業的根本屬性,能夠有效提高人民群眾對國有企業的信任感和認同感,并在新聞輿論的反作用下,塑造國有企業的精神意識,使其具備更高的歷史責任感,為我國經濟建設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3]。
我國幅員遼闊,盡管自秦始皇統一文字度衡量之后,使得我國具備了大一統的基礎,但是領土廣大,再加上信息傳遞不便捷,勢必會導致我國各個省份之間了解程度有限。在傳統媒體中,通過塑造“一個中國”的觀念,能夠有效增強國家凝聚力,但是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信息的交融,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梳理。但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傳統媒體可以借用互聯網宣傳渠道,強化全國各地區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抖音、微博等互聯網平臺的出現,使得全國各地人民都有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能夠將當地的生活情況展現在互聯網空間中,強化“一個中國”的認知[4]。
對于新聞來說,首先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職責,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實質性,能夠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幫助,其次,為了保障新聞的傳播力度,能夠發揮出更加強大的影響力,就必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吸引人民群眾的關注。對于新媒體來說,一方面新媒體創建門檻較低,本身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新媒體競爭環境更加激烈,為了提高用戶黏度,昧得滿足用戶興趣偏好,導致媒體內容泛娛樂化,缺乏實質性。而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報紙新聞,都受限于自身體量,信息承載量有限,更加凸顯新聞信息的實質性,在趣味性上始終無法獲得較大突破,這也就導致傳統媒體權威性過強而影響力有限的尷尬局面[5]。
相比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發展時間更長,且有著官方背景,不僅有著更加充分的資金支持,還有著更加優秀的媒體人才儲備,但是在影響力上卻日漸衰退,究其根本,是由于新媒體背靠互聯網平臺,天然有著巨大的人流量,能夠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受眾范圍更廣,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6]。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而畢竟下,傳統媒體也可以入駐互聯網平臺,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四通八達的信息傳遞通道,以此來實現影響力躍遷,更好地完成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并且,相比較于單純的新媒體,傳統媒體自身所擁有的權威性,也更值得互聯網用戶所信賴,具備更加強大的公信力。除此之外,在互聯網中,由于信息的即時傳遞特性,也能夠和用戶進行實時交流,一方面可以解答用戶對于新聞信息的疑惑,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提高用戶的參與感,能夠有效提高用戶黏度。
時至如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融合,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行業進步的核心需求。但是在真正落實的環節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的優化改進,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首先,在媒體內容設計上,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工作經驗豐富,但也由此形成了思維定勢,要想改變內容設計風格,使其和新時代需求相匹配,依舊存在較大困難,不僅從業人員需要秉承終生學習理念,積極探索媒體內容設計的新方法,還需要組織從業人員前往新媒體機構進行參觀學習,了解新媒體內容設計方式;其次,在入駐互聯網平臺的過程中,關于信息發布流程,新聞傳播機制等等,也會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阻礙,應當吸納信息人才,以此來為媒體融合提供核心人才保障;最后,傳統媒體語言較為官方化,而互聯網用戶主體是年輕群體,過于官方的語言缺乏吸引力,應當采取更加輕松有趣的語言方式[7]。
概括地說,新媒體作為媒體事業的新模式,信息傳遞更加快速,輿論發酵時間更短,并且本身的開放性質,也為輿論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在此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解決社會輿論問題,就必須要加強對新媒體渠道的重視程度,充分認識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缺點,從而取長補短,將兩者之間的優點融合在一起,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引導效率和引導質量。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媒體融合畢竟還是一個新興概念,既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融合機制,媒體從業人員也缺乏相關經驗,只能夠在黑暗中緩慢地摸索著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