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 巴彥淖爾 015000)
引言: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工作的不斷加強,我國已經在考古發掘和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目前的文物保護工作依舊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導致對文物的保護不夠全面,使文物出現氧化、變形、霉變等問題,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或因沒有對環境因素進行科學地檢測、評估及有效控制,導致文物的結構發生改變,造成不可逆轉的損毀。為此,在文物保護過程中采取科學有效的必要手段,才能有效延長文物的保存時間,最大限度地為人們提供人文歷史價值,盡可能地減少我國文化遺產受到的損失。
考古發掘現場是文物信息獲取的重要方式,也是文物保護的前期重要流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具有極高的價值,通過挖掘出土文物中信息,對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通常包含著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能夠對歷史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文物埋藏在地下的過程中,長期處于與地面截然不同的缺氧、無光、高濕度等環境中,環境的溫度變化較小,文物在出土的過程中因為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極有可能受到結構的破壞,甚至對文物造成毀滅性的損毀。因此考古人員需要及時對出土文物保存環境及狀態進行科學、合理的應急處理,減少環境變化對文物造成的損壞。
考古發掘需要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采取的保護措施是文物保護工作的第一單程序,對后續的文物保護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對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的控制,是降低文物損害的關鍵,也是文物保護整體工作中的重點。
文物保護工作的展開是保證民族文化延續的重要手段,保護好國家文化遺產能夠有效提高國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對文物進行保護就是保護國家文化遺產,守護民族的輝煌歷史、為未來創造希望[1]。
在進行考古發掘的過程中,一些色彩鮮艷的文物會受到微生物的影響出現變色情況,由于出土文物長期處于潮濕封閉環境中,在出土的過程中與空氣中額微生物進行接觸,受到微生物有色化合物的影響,顏色上會發生改變。由于文物出土后所處的環境與出土前有很大的區別,在溫度、濕度都發生了變化的情況下,會促進細菌的滋生。微生物對木質或竹制器物產生的影響較大,會侵蝕材質的細胞壁產生孔洞,使木竹材質極易發生變色。因此要在文物出土之后立刻采取保護措施,才能有效防止材料的變色和降解。
蟲害是環境中會對文物造成損害的另一大因素。出土文物由于深埋地下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出土過程中攜帶的有機物質深受害蟲的喜愛,為害蟲的存貨提供了養分。文物保護工作者應該充分重視考古發掘環境中害蟲的治理,保證文物不會被害蟲侵蝕。
有機材料的穩定性對溫度與濕度的要求比較高,需要環境溫度與濕度長期保持在一個平穩的環境中,空氣中的溫度或濕度突然發生變化會導致文物結構出現增重、膨脹、變形、變脆、開裂等現象。例如竹木制品中原本具有較高的含水量,當環境中濕度降低時就會導致材料中的含水量隨之降低,發生變形,嚴重的會導致斷裂[2]。通常情況下,考古現場并不具備調節現場環境溫濕度的條件,在進行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需要將這文物送到具有調節環境能力的實驗室中去,然而有些文物結構過于脆弱,需要緊急對其進行處理,在運送到實驗室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損壞現象。
文物所處的環境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文物被挖掘出土之前常年深埋在土壤里,已經適應了土壤中高濕度、沒有陽光照射的特性。在出土的過程中,文物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文物長期受到地下物質的侵蝕,結構變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壞。文物在深埋進地下的過程中,要經過習慣環境腐蝕、達到與環境的平衡兩個步驟,最終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在文物出土的過程中,環境對文物造成的腐蝕會突然加快,文物的物質結構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發生改變,在幾個小時之后變硬、斷裂。
文物的出土極有可能受到環境的影響,考古發掘的環境中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文物可能在這種環境下受到一些損害。為了盡可能保證文物出土后的完整性,需要考古人員做好環境方面的保護措施,例如提前對現場環境進行檢測,排除環境中可能對文物造成損害的因素,保證環境的穩定性。考古人員要對受到地質或環境影響出現性質變化的文物進行及時的搶救性保護,使用安全、無色的材料,對文物進行處理。為了提高文物的搶修能力,盡量保證文物的完整性,相關技術人員應該重點研究新型材料,使文物在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緊跟科技發展潮流,提高物保護工作的效率。
文物保護工作要緊跟考古挖掘的每一個流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建臨時實驗室。臨時實驗室可以通過現場具體情況對文物進行初步的處理,以便于文物在之后的流程中能得到更好地保存。臨時實驗室需要具備一些保護文物、檢測環境的基本設備,對文物挖掘現場環境進行掌握,避免實驗室的溫度和濕度對文物造成影響,導致其結構發生改變。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文物受到的氧化是文物保護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氧化會降低文物價值,對后續研究的展開造成阻礙。在文物出土的過程中第一時間進行抗氧化處理,是降低文物受到氧化侵蝕的有效手段。對于出土文物的抗氧化處理可以采用真空保護、氮氣保護等手段。真空保護是指,對文物的容器進行真空處理,將內部空氣抽干,杜絕氧化現象的產生。氮氣保護也是考古挖掘過程中一個抗氧化的重要手段,考古人員應該在挖掘過程中隨身攜帶制氮設備,通過氮氣保護維護文物原本的風貌,氮氣保護在對色彩鮮艷、圖案豐富的文物進行保護時起到重要作用[3]。
考古發掘是文物工作的前期保護階段,在對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之后會將文物轉交給博物館進行保管、研究。博物館作為收藏、研究、保護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專業機構,重視文物本體與儲存環境的和諧共生,提高預防性保護在文物保護中的參與程度,才能真正起到文物保護作用。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博物館對文物的保護中需要運用最新的文物保護技術設備,否則會因為設備的落后導致文物保護工作的展開過程出現問題。博物館需要引入最新的保護設備,例如恒溫設備、濕度調控設備等。當前出現設備落后情況的通常是一些中小型博物館,配備的設備性能不足以滿足文物保護的要求,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不到位,對文物保護工作產生阻礙。因此要注重中小型博物館新型設備的資金投入,對已有的設備進行性能的升級,減少因設備問題對文物保護工作產生的不良影響。
當今時代數字化技術在各領域內得到了普及,博物館也要追隨數字化時代的腳步,建設數字化文物保護系統,加強文物保護的能力。博物館在保管文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模等數字化技術,對文物的原本面貌進行真實完整地記錄,加強文物妥善保管的能力。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博物館可以借助互聯網手段對館藏文獻進行整理,將館內數據進行整合,建立數據庫,便于管理者對文物具體信息進行查詢,也為參觀者對館藏文物的了解提供便利,降低參觀者因為近距離欣賞對文物造成破壞的風險。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文物保護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運用到先進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保護的效率。博物館引用最新的文物保護科技是必要的,可以極大降低文物受到損害的概率。例如利用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掃描,生成立體的三維圖像,便于博物館管理人員對文物進行更加細致地觀察,這種技術的應用可以排除文物體積對缺陷檢測的限制。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對文物的具體數據進行記錄,為后續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數據參考。在進行博物館保管文物的保護工作中,可以運用X射線衍射技術,找到文物中存在的細小病害問題,解決肉眼無法保證掌握每個細節的問題。
結語:在進行文物的考古發掘和博物館保管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人力、環境、技術的影響,很難完全避免對文物造成損害,而文物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的價值,在后續的深入研究及展覽過程中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這就需要文物保護工作者注重文物的保護與保存。文物保護是一項需要結合具體實際展開的工作,需要相關人員考慮到一切會對文物造成損害的因素。因此相關人員在進行文物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對整體流程進行監督,不斷優化文物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