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雅潔
(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1)
由于我國教育對于藝術類課程長期以來的忽視,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產生忽視,使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缺乏認知,審美價值無處體現,影響了學生精神與感官的統一性,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教育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小學學科中的音樂教育。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必須要舍棄。近年來,對于音樂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和更新,審美價值開始在課程中占據“第一”的位置【1】。與此同時,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音樂審美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需要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去,對于音樂中的“美”要做到感悟、體會以及研討交流。更深入的讓學生對于審美產生理解,進一步可以提升小學生對于審美的判斷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的一種最基本的心理活動形式。人的感知可以分為:“聽、感、動”三個方面。對于新鮮的事物,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音樂教育中的審美,依賴于人們對于音樂作品的聯想,聽過生理上的感知來達到心靈上的感應。因此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要用耳朵來感受音樂,真正的從生理到心理的感知音樂的審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聽覺感知能力,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自我選擇音樂的能力,提高審美價值。
音樂教育的主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來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樂劇《東郭先生與狼》的學習過程中【2】,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音樂劇中出現的不同情景、演員的服裝道具,音樂的風格變化等,來感受所表達出的內容,以此產生不斷的聯想,將生理上的感知與心理上的享受將結合,詮釋出音樂中的審美。 通過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音樂中的節奏美、旋律美、力度美,將音樂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美與自身的情感結合在一起,將感受完美的表達出來,成為審美價值的重要參考。系統化的感知教學,可以讓學生自主的選擇音樂作品,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在音樂教育中體會審美價值,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小學生對于音樂審美的感知能力。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綜合是基礎教育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一種趨勢。【3】”雖然說藝術分很多種形式,比如:音樂、美術、雕塑、影視等【4】;但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具有關聯性,且會有很多相同之處。
在音樂的藝術形式展現過程中,不同類型的音樂可以表達出不同的心情和狀態,給予人們情感上的詮釋。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情感是促進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關鍵。可以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給予主觀的評價和理解,實現鑒別音樂審美的能力。比如:小學課本中,有這樣一個課題—《藍天向我們召喚》。通過對學生講解宇航員楊利偉的事跡,讓學生通過人物故事來感受音樂中的情感表現,讓學生逐漸的產生學習興趣,通過對楊利偉的崇拜以及航天的向往,可以更好的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入的掌握音樂內容,與此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說:在學生欣賞《漁舟晚唱》這部作品時【5】,伴隨著古箏的音樂聲,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腦里出現漁舟由遠而近,浪花涌起,相互唱和的漁歌,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在美妙的歌聲中陶醉。這樣的情感教學可以更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的發揮出學生的能動性思維,對于學生的掌握也是更高效的措施。在不斷的情感熏陶中,讓學生準確的把握音樂的審美價值。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慢慢滲入到教學中去。計算機技術的采用使課堂教學更便捷,聯網搜索,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最新資料,在除課本之外的知識,學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音樂。計算機教學可以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展示動態資料,觸動學生的感官體驗,改變傳統教學的枯燥無味,讓學生對于音樂審美教學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愛上學習,培養愛好的同時,對于知識的掌握可以更深入。在課程教學中,學校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多媒體教學,在音樂的世界里,讓學生身臨其境,以此產生無限遐想,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對于音樂作品審美的創新能力,同時課堂主導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技巧,更好的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
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味的學習和了解專業知識,真正的將學習到的東西落實到實踐中去可以更高效的完成教學。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唱跳能力,全面發展。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充滿著向往。學校教師可以定期舉行校內音樂活動,以比賽制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真正的從實踐中感受音樂的美;活動舉辦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定制符合音樂情景的服裝以及舞臺造型,讓學生充滿自信的迎接比賽,發揮出潛在的特長。這樣一種教育形式可以讓學生更放松,與此同時更深入的體會到音樂中“美”的真諦。
人們常說:“勞動可以創造美”。在藝術類的學科中,音樂更是屬于創造性的一門藝術。音樂不僅是歌聲,還可以通過音樂表演來展現其魅力,音樂與表演的相結合,創造出最美的音樂作品。在實際教學中,在不斷的為學生灌輸作品的同時,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創作。學生根據自身所理解的審美來創造音樂,融入自身的情感,發揮出專業的水平,將自身與音樂作品結合,為音樂中的美增添一份色彩,對于音樂的審美價值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體現出音樂的審美價值。
由于長時間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上對于藝術類學科的忽視,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自身發展。埋沒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無法找到自身定位,達不到育人的最終目的。因此,隨著我國對于教育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小學學科中的音樂教育。以往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舍棄,重視學生對于藝術類學科的學習,特別是音樂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同時,凈化學生的心靈,從小培養學生對于審美的認識,在不斷的學習和感受中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音樂的審美教學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可以從小培養一種審美修養,開發出學生對于創造的一種潛能,長遠來講,可以更好的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未真正的走向成熟,對于社會經驗缺乏正確的認知,小學的音樂學科教育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運用音樂來凈化心靈,讓學生的生理感官與精神層面得到滿足和享受,這也是音樂教育的偉大之處,更是審美的重要體現,在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體現審美價值,為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做好基礎。
總而言之,音樂審美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真正落實到實際教學當中去,對于音樂中的“美”要做到感悟、體會以及研討交流。更深入的讓學生對于審美產生理解,可以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于審美的判斷能力,為我國的音樂教育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