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琎杰
(江西省檢驗檢測認證總院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江西宜春 336000)
食品添加劑是為了滿足食品儲存和加工工藝需求,將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或天然物質,有意識地用在食物生產過程中,以有效改善食品原有的色澤、風味以及儲存期限[1]。由于部分食品添加劑在使用過程中有嚴格的劑量要求,否則會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因此,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都需經過衛生部門批準,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進行適量使用,以避免廠家存在過量、超范圍甚至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而引發大面積的食品安全問題。
通常情況下,市面上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主要分為以下3部分。①防腐劑、抗氧化劑等食品添加劑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延長食品保質期限,滿足長距離食品運輸的需求,實現食品的長時間銷售,以避免食品在短時間內出現腐爛等浪費食物現象。②著色劑、增味劑、香料等部分食品添加劑的適量使用能夠進一步提升食品的色澤、香味以及品質,有利于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幫助食品廠家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2]。③膨松劑、增稠劑等食品添加劑的科學使用,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食品本身的營養成分,從而滿足人體所需,又能提高食品加工廠的生產效率,保證食品加工達到預期目標。
近年來隨著食品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被大量曝光,使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認可度下降,不購買配料表中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3]。這種過度防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食品企業的食品銷量和經濟利益,因此,部分食品企業在生產制作以及銷售食品時,為迎合消費者心理,無視國家法律規定要求以及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模糊食品添加劑標識,將其用小字標識在不顯眼區域,利用消費者的習慣盲區。這種模糊食品添加劑標識的問題,不僅屬于欺騙欺詐行為,還會加大食品安全管理的難度。
適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能夠延長保質期,避免食品浪費,還能提高食品產業鏈各相關主體的經濟效益,因此國家規定食品添加劑在相關標準范圍內可以根據不同食品需求經相關部門批準進行有選擇性地添加。但部分食品生產商為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新時期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存在超量、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增強食品色澤、提升食品口感。過量使用著色劑等食品添加劑,會導致食品中的亞酸鹽等成分嚴重超標,而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的過量使用,會誘發癌變。因此,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會引發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為有效防控食品添加劑的過量、超領域使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等相關制度中明確規定了不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計量要求,但部分食品生產廠家為增加利潤,無視法律規定和消費者身體健康,依舊選擇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如“玉米面饅頭”事件就是一件典型的超范圍使用人工色素的食品安全問題[4],尤其是假冒偽劣食品添加劑中常含有鉛汞等劇毒成分,一旦超范圍使用便會嚴重威脅人體安全。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部分食品添加劑由于被檢測出不利于人體健康等成分,國家頒布了相關法律明令禁止食品生產廠家使用。當前市場競爭壓力加劇,部分食品生產廠家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當前食品市場監督管理力度不足的背景下鉆空子,選擇使用工業添加劑或者國家已明令禁止的添加劑種類來改變食品性質,如“三鹿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都是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案例。
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國家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多條法律,以逐步完善和高效約束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現狀。但已有的法律法規制度在細化方面依舊尚不完善,與之相配套的國家標準等制定不足,存在不同法條之間重復、不協調等問題,尤其是針對食品用香料等方面的內容相對短缺,都會為添加劑生產廠家和食品制作方提供法律空子[5]。
我國食品添加劑種類在多元因素的推動下日趨豐富,這對食品檢測部門的檢測技術以及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當前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較為片面,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知情權和監督權,不能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功能。政府對食品廠家和添加劑廠家的監督管理落實不到位,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無法明確具體食品添加劑單體,僅依靠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便會導致其檢測結果與實際食品成分含量之間存在差異,也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目前部分食品生產廠家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其未全面了解國家有關食品添加劑的法律條文規定,僅根據同行業以及自身經驗選擇食品添加劑種類和計量,極易產生超量、超范圍或者非法使用添加劑的現象[6]。食品廠家管理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不足,無法科學檢驗食品添加劑的成分和真假,外加食品添加劑的購買渠道、銷售記錄不真實,不能實事求是地對食品添加劑成分進行披露,又存在食品添加劑混亂堆砌等不良經營情況,都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家也要緊跟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結合食品添加劑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發展現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有關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確保食品產業鏈各相關主體都能嚴格按照有關規章制度進行生產,避免出現法律滯后性的現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7]。同時,用法律法規制度加大違法廠家的處罰力度,發揮法律的震撼作用,確保食品廠家的行為合規合法,切實保障人們的菜籃子。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制度,是解決由食品添加劑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渠道。政府要結合食品產業鏈全流程,制定涉及食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溯源體系,以確保食品從最初加工、中間流通、最后銷售全過程的質量安全。完善食品廠家的誠信檔案制度,加強各部門的溝通聯系,大力研發先進的食品添加劑檢驗技術,一旦發現食品廠家存在違法濫用添加劑的行為就對其進行公示和處罰,以督促食品相關廠家能夠嚴格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
政府要加大對食品添加劑廠家和食品生產廠家的監督力度,并定期開展上門宣講服務,以提高廠家的社會責任意識。食品添加劑生產廠家要嚴格約束自身的生產行為,確保生產的食品添加劑成分都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避免出現假冒偽劣添加劑流入市場的現象。食品生產廠家要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標準,深入了解國家有關食品添加劑使用計量和種類的要求,以合理、合法、適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從根本上避免甚至杜絕由食品添加劑使用問題而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8]。
針對當前人們對食品添加劑認知存在錯誤以及無法正確認識自身權力的發展現狀,政府要通過多元化的宣傳渠道做好食品安全宣傳工作。①借助先進的多媒體平臺,利用媒體網絡宣傳覆蓋面積廣闊的優勢,定期開展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劑的科普宣講活動[9]。②政府要充分發揮市政熱線、投訴信箱等渠道的功能價值,引導民眾正確認識自身的監督權力,同時鼓勵人們主動發現并積極投訴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劑成分披露現象。③通過宣傳條幅以及食品產業鏈各環節的標語張貼等行為,如食品廠家生產車間、商超銷售大廳等,確保人們及一線工人都能辯證認識食品添加劑,以防范食品安全問題。
隨著國家及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為切實保障食品安全,營造和諧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食品工業生產要正確認識并嚴格規范和約束自身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相關部門要結合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針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和反饋問題,重視完善有關食品添加劑使用規范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同時要求地方政府積極健全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做好食品安全宣傳工作,在消除人們對食品添加劑誤解的同時,提高食品廠家和添加劑廠家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全面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職能,約束廠家合理合規地使用添加劑,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