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214153)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中國目前覆蓋面最大、成果最多、影響最廣的大學生雙創大賽。大賽的主旨是以賽促學,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以賽促教,探索素質教育的新途徑,以賽促創,搭建成果轉化平臺。2020年大賽呼喚大學生用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推動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雙創人才。因此,江蘇省重視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孵化平臺、實踐育人創新基地、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設。
本校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旨在培養出一批適應社會需求的敢闖會創的高素質雙創領軍型人才,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大學生雙創實踐平臺優化建設已成為高校工作尤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管理辦公室)由創業展示中心、商貿企業(孵化)中心、電子商務創業中心共4 座建筑構成,可容納50 余家創業公司入駐。校內有3個創新創業培訓(實訓)室:領航者實訓室、SYB 實訓室、全球模擬公司實訓室。有3 個創業孵化場所:創客空間、創業苗圃、創業互助聯盟。有3 個創業實戰基地:文化創意中心、電商創業中心、商貿創業中心。
“一站式”雙創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教學、創新創業孵化、創新創業培訓、創新創業咨詢、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講堂、創新創業基金、財務和法律援助等服務。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立足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技能的養成,以抓重點、求突破為指導思想,為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提供幫助。
符合條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大學生村官、5 年內畢業生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租金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項目無償資助、小額擔保貸款、省級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評選、稅收優惠、科技信貸扶持、創業能力提升免費培訓等。
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2019-06-13,長三角一體化創新創業合作推進會在杭州舉行。會議提出,創新創業合作對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省一市要形成工作合力,在創新創業要素流動和統籌協調等方面探索新機制新模式,共同推動長三角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足以說明優化建設雙創實踐平臺的必要性。
李克強總理對中國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切實加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支撐。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允許大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引入企業深入開展生產性的實習實訓。
雙創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學生的教育觀念,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建立大學生雙創實踐平臺是做好大學生雙創教育的有效途徑,既適應時代的發展,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誠信素質。
雙創教育平臺為高校里的各類專業教育教學提供了改革契機,推動了專業教育的發展。將專業知識和以創新能力提升為宗旨的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很好地促進了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有利于專業教育的發展。在專業教育中嵌入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政、企/行、校及校內外師資各方在學生培養時形成合力,從而實現基于不同專業方向的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也有利于拓寬雙創實踐平臺的實施和發力空間[1]。
在原有基礎設施上,進一步整合校內資源,通過完善擴大基礎設施支持校內學生創業。根據商科類學生專業的特點,利用校企共建平臺、科研帶動實踐、實踐促進科研的模式,使實踐平臺具有雙創實踐中心與雙創孵化器功能。突出學校特色,注重應用性、實踐性和時效性。聯合政府、企業、職教園區等多方合作,打造學生、學校、企業、政府為一體的“四維一體”平臺模式[2]。
教學模式方面,積極探索校企聯合教學模式、企業現場教學模式、作業產品化教學模式、教學過程項目化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通過產學合作育人等方式創建校內實踐平臺,將專業創新實驗室、現代化智能型工廠等引進創業園。構建智能課程群,教師和學生參與校內、外智能生產全過程,實現雙師型教師與技能型人才的轉型訓練。
教師科研工作模式方面,加強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轉變教學方法學以致用,開展適合商科類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實驗和科研實踐,開發相關的實訓實驗項目,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實踐活動等方面有創新。企業的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參與教學改革與產學研一體化活動,可以充當“課題組組長”“實訓教師”“師傅”等角色。在實踐中體會創新,在實訓中融合創新,學生參與科研和進行實踐創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就業競爭力增強[3]。管理制度方面,加快雙創專項基金設立,提高獲獎獎勵額度;降低大學生入園創業的門檻;提高創業導師雙師素質;增加、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相關課程數量、質量。扶持大學生結合教師科研項目開展科研訓練,指導學生創新團隊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扶持學生開展創業實踐、創業訓練,針對性開展創業培育、創業孵化[4]。
服務體系方面,全方位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在原有“一站式”創新創業服務的基礎上,加強信息與咨詢、知識產權交易、項目融資、技術與研發、外事、宣傳、聯絡、營銷與策劃等方面的服務,提高和鍛煉學生的雙創能力。
優化后的實踐平臺可構筑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科技創新、專業教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鮮明的新商科創新創業教育格局,著力為培養開拓型雙創人才提供保障。建設“雙色”引領思政育人體系的思創融合。注重塑造雙創人才精神內核,建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助推雙創成果服務西部地區、革命老區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助力精準扶貧脫貧。
完善“e+E”科技創新支持體系的科創融合。搭建“創新研發e 平臺”和“創業孵化E 平臺”科技創新雙平臺,分別解決創業項目初期研發問題和研發成果孵化問題,為師生開展產學研創研究和成果轉化提供多元資源支持,打通“作品—產品—商品”成果轉化通道。學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兄弟院校合作,通過共建校外協同創新中心、舉辦科技創新成果推介會等方式,不斷健全常態化科創能力培育和產出機制。構建“跨界”專創教育教學機制的專創融合。在設立雙創通識必修課的基礎上,分批次建設30 門專創融合必修課,打造雙創金課,重點建設“創新思維與創業基礎”等3 門優質資源共享的慕課與視頻公開課。鼓勵專業帶頭人和行業企業優秀人才組建跨學科教師工作坊,推進專業教學與雙創教育互融并舉。充分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雙創教育資源,將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和能力培養要素滲透并融入到專業課程之中,為學生開展基于專業的雙創活動夯實基礎。
打造“協同”培育雙創生態系統的產創融合。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升級要求,設計以與新商科相結合為依托、以預期創業產值為導向的項目申報遴選標準,集聚優勢資源,組建優質團隊,培育高水平創新創業項目。緊跟地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主動與政府共建、與行業聯盟、與企業結隊,成立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兩大對外服務培訓基地,有效輸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的經驗和技術,形成“開放共享、協同育人、互補聯動”的雙創教育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