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復柱,趙存良,徐博會,李 丹,張貝貝
(河北工程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 邯鄲056038)
工程教育認證于1992 年開始在中國實施,通過建立銜接工程師制度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推動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促進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高中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與國際競爭力[1-2]。
河北工程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自1982 年開始招生,隨著國家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專業名稱由最初的“煤田地質”變更為“資源勘查工程”。該專業現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省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當前煤炭行業整體上仍處于低潮期,加之企事業單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不斷增高,導致中國多數地方高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符合度不高[3]。為了進一步提升本校工程類專業的教育質量,培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以及相應的專業知識體系與能力,同時為推進河北工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開展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勢在必行。
2017-09 ,河北工程大學向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遞交了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認證申請,2017-12 協會受理,由此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專業認證籌備工作。校、院、系三級聯動,由學校統籌安排,各職能部門及相關學院積極配合,同時積極邀請校外專家進行認證工作的指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辦學條件配置等都應圍繞學生畢業能力達成這一核心任務展開,而課程體系是畢業要求能否達成的關鍵,因此,本校重點開展了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
課程體系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必須保證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以及達成畢業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前期,應收集國家和地方政府關于本專業領域最新的政策法規與前沿動態等信息,為課程體系改革指明方向。走訪相關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調查當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廣泛征求各教學團隊對專業培養計劃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意見與建議,特別是邀請企業和行業專家參與,注重發揮各行業企業專家的作用。
基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工程屬性,對課程體系修訂時重點突出資源勘探與開發這一專業特色。工程認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應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一般心理過程[4]。在制定專業的課程結構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課程間知識的匹配與傳承關系,明確各類課程的先后順序,修訂的課程教學計劃應遵循從通識類課程到專業類課程、從專業基礎課程到專業課程、從理論課程到實踐課程這一原則。經與工程認證相關標準對比分析,最新修訂的專業課程體系涵蓋了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專業類、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以及人文社科類通識教育等工程認證所要求的所有課程類別。
基于課程屬性,結合工程認證相關標準,制定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矩陣,將其作為課程負責人修訂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的依據,充分體現課程設計的規范性與科學性[5]。
依據工程認證標準中的12 項畢業要求指標,結合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特點,明確各門課程與相應畢業要求之間的關聯度,保證修訂的課程體系可以完全促進專業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負責人在修訂教學大綱首先時應將課程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明確體現在教學目標中,讓學生清楚該門課程在專業中所起作用及其定位,然后明確課程各章節內容對應的指標點,達到教師明白教什么、學生清楚學什么的目的。
在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面,對于能夠以量化形式考核的課程,任課教師和現場指導教師應以考試、作業的成績與日常表現作為評價依據;對于不易進行量化考核的課程和教學活動,參與指導的教師應以學生的過程表現及報告、論文、問卷調查、座談、學生自評等形式作為評價依據。考核的內容應與該課程的畢業要求指標一致,并將考核結果轉化為畢業要求達成度來具體衡量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情況,最終通過所有課程的達成度對專業認證能力標準體系做出回應,保證學生達成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最低畢業總學分為185。其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學分為28,工程及專業相關類別課程學分為73,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類學分為38,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類學分為46,分別占畢業要求總學分的15.14%、39.46%、20.54%和24.86%。課程學分設置符合工程認證通用標準的要求,理論和實踐學分的分配科學合理。
在認證材料準備和報告撰寫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在專業建設,特別是在課程體系方面存在著不足,應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指導,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并予以實施。
培養方案在制訂時缺少調研和制訂的依據。在進行專業培養方案修訂時,應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為指導,充分考量國際工程教育界對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特別是同時邀請行業企業專家、用人單位與畢業生共同參與制訂,培養目標要根據社會需求、師資與學術情況適時調整,更好地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具備較高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專業科學技術人才。
先前的專業教學計劃未充分體現基礎課程教育本質,更偏重于英語、計算機等課程的教學,相對忽略了對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課程建設,致使學生在畢業后從事工程設計時不能夠充分考慮社會、環境、安全及法律等各種制約因素。應基于工程認證標準,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合理構建地球科學高級技術人才的基礎知識結構,做到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的協調與統一。
認證標準強調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內容,更多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動手能力,同時加強企業在專業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畢業設計等各環節的參與度。
總之,通過這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認證工作,應充分認識到專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科學地應用在實踐中。因此,在后續持續改進過程中,需進一步完善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各方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