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玉娟,高 杰,高安平,崔國慶,李云江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呼和浩特 001500)
食品安全與民生息息相關,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顯著加快,為現代化產業建設創造了有利契機。將大數據應用到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革新智能化監管方式,實現對全產業鏈的系統化管理,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優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階段,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正處于轉型期,企業全流程生產組織作業的標準化與信息化水平對各環節監督管理工作的落實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要切實提高大數據時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踐成效,還需立足于當前安全管理工作的現狀,深入了解并掌握機構設置情況,綜合分析其在日常監管作業方面存在的不足與問題,以此為食品安全智能化監管機制的完善打下良好基礎。
分段監管為主,輔以品種監管,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引發實踐工作中出現監管漏洞、重復監管等問題現象的主要因素。隨著我國相關制度政策的改革,食品安全監管職責有了新的劃分,畜牧的養殖、屠宰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則主要由農業農村部負責。食品加工、流通及消費等中間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負責。分析與觀察分段監管這一工作模式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可以發現,由于監管部門不同,其對應的職能責任存在較大差異,若是在責任劃分和業務交接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或紕漏,必然會對相關部門的監管成效帶來直接影響,大幅降低對各環節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效率[1]。
監管工作的實施對人力資源、設備設施及經費支持等具有嚴格要求,我國傳統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主要依賴于人工檢查方式,常見的多為專項整治、突擊抽查以及現場檢查等,在長效監管機制的構建方面較為匱乏。與此同時,受到監管設備不完備、監管人員不足,經費不充裕等因素的影響,食品安全監管實效性不高,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作人員的個人能力與實踐經驗,難以獲取并有效運用企業層面上的數據支撐,這也是導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實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食品流通渠道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產業內的經營主體越來越多,但監管資源較為有限,致使逐漸衍生出監管范圍盲區問題。在現有監管模式下,食品生產經營的主渠道處于整個安全監管范圍的核心位置上,主要目標是大型的生產企業,嚴格監督管理食品的生產環節。對于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則主要目標對連鎖商超及大規模的批發市場等,著力把控各類食品的流通渠道,在消費環節,主要的監督管理對象是大型團體采購單位。但依據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的特點可以發現,質量安全問題高發區多集中在小型餐館、小型生產企業以及城鄉接合部等地區,此類經營體大多未納入到食品安全監督主渠道范圍內,這凸顯出監管范圍盲區問題給食品安全帶來的極大威脅[2]。
建立系統化的全國食品安全監測網,運用信息化技術采集食品企業生產經營數據,整合并存儲政府部門的追溯數據,是大數據時代食品安全智能化監管工作的核心發展趨勢,在不斷產生和存儲海量異構或同構食品安全數據的基礎上,隨之形成了對應的智能化監管方式,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數據庫,研發功能完備的監管軟件,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在現代化環境背景下的全新發展方向。
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食品安全智能化監管工作中,關鍵在于獲取并運用全產業鏈內食品安全數據,充分發揮所有數據信息的支撐性作用,對于監管部門而言,可以圍繞著同一個數據庫,開發并構建系統性的應用平臺,以此將各個監督管理環節無縫對接起來,實現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對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應該承擔的監管責任予以明確界定,以公開透明的形式確定相關監管部門的責任要務,確保全流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得以無縫對接,將全產業鏈監管模式貫徹落實到大數據背景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
靈活運用海量的數據資源,便于監管人員通過數據挖掘的方式找出食品存在的安全問題,與此同時,進一步挖掘其所屬主體、所屬區域以及引發問題的具體原因,這對于食品安全全流程監督管理實效與針對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將現代化的多元信息技術引入到食品安全智能化監管作業中,要求工作人員轉變以往舊有的監管方式,減少對實踐經驗的依賴,削減人工作業量,使監管任務重、檢查對象多等問題被有效克服。除此以外,應用高效的計算機設備設施完成分析和加工煩瑣信息數據的相關工作[3]。
隨著食品安全智能化監管水平的穩步提升,存儲海量的食品數據變得越來越簡便,這為各環節數據采集、分析加工等一系列工作任務的落實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將數據挖掘技術、數據采集與分析等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對全區域、各主體、多方面食品安全相關數據的全方位搜集和存儲。食品安全監管范圍的合理化拓寬也需要立足于全面食品安全數據的基礎上,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應將嚴格有效的智能化監管工作貫徹落實到各區域食品行業中,杜絕盲區和死角,為市場上各品種食品的流通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從生產加工到運輸消費,食品安全監管與產業鏈生產流通的整個過程密切相關,這不僅是監管工作的主體形式,也凸顯出人與人、環節與環節間責任的傳遞。做好質量監管工作,保障食品安全,重點在食品生產流通全過程中,每一環節作業點責任主體的工作實況予以嚴格監管,當出現問題產品,能夠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快速確定。由此可見,明確界定主體責任,對食品產業經營者具有重要的約束作用,構建智能化的責任交接機制,強化經營人員的責任意識。
推動智能化監管機制的合理化構建,主要是運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綜合分析、加工食品安全數據,對全流程產業鏈條加以整合處理,進一步提高日常監管工作的實效性,依托于地圖、圖形、圖像及動畫等多樣化的形式,生動地展示數據的大小,便于管理人員理解并把握數據間的關系與其整體發展趨勢,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建立智能化機制是提高智能化監管水平的要點路徑。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背景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應充分認識到靈活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必要性,構建科學可行的智能化監管機制,切實提升食品安全監督管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