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琳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8)
近年來,國家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高等教育與經濟高質量融合發展過程中,頒布了諸多激勵政策,例如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旨在將人才培養輸出與產業人才需求更加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具有產、學、研、用的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從政府的角度、行業的需要、產業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方面,都不約而同地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從《中國制造2025》可以看出,未來的職業教育過程將重點培養具有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對加快高職學校轉型升級,提高高職學生適應行業發展要求,提升學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技能人才輸出的能力,服務地方生活經濟發展水平,探索具有產教融合發展趨勢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許多高職院校在推動產教融合方面做了需要工作,尤其是在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推動下,高職院校中學校的特色專業與行業企業的結合更加緊密,許多專家學者在研究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許多理論成果。張建云(2020)基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園建設,從地方政府、職業院校、入園企業三者的角度構建長效機制來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培養。常曉宇(2019)認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在課程設置、支持保障體系、師資結構、專業教育現實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需要從創新創業教學模式、教育課程體系、教育實踐平臺、培養“雙師型”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等方面不斷建立新的突破。
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師資是關鍵。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師資的要求更加全面,除具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對創新創業有一定的研究,能夠對學生提出的創業問題進行解答,有調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熱情的能力,需要全方位了解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類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等。在一定的時期,有些學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創新創業師資由專業教師或者輔導員來兼任,校外創業導師選聘還不夠深入全面,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創業師資庫,大部分人員還無法全面勝任大學生創業導師的角色。有時候采取創新講座代替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很難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過程進行有效指導。另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師由于缺少實踐經驗,在實際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有效地開展創新創業指導。
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僅需要專業的創新創業理論,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體驗和提升。創新創業教學需要一定的場所來開展活動,然而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創新實踐平臺建設區別于傳統的教學平臺建設,對場地、資金、人員、政策、管理方式都有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學校注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平臺建設,在實踐操作方面往往用參加一些創業類比賽的方式來替代。部分校企合作的企業也缺少參與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的動力和興趣,導致校內校外均缺少實質性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已經在學生培養體系進行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改革,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結合行業人才需求導向,開發和制訂了許多專業課程,一定程度上對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在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缺少較為完整的培養方案,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還較為單一,學校教學和企業人才需求之間還存在銜接不緊密的現象,學校和企業資源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分配,導致教學與實踐操作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影響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主動性。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過程中,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高職院校、企業等多方主體都提出各自的設想和建設規劃,也出臺了許多推動大學生創新發展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政策,但是彼此的聚焦點不同,相互資源整合不充分,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得到充分的拓展,一些好的創業項目由于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導,學生創業失敗挫傷了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有效開展。
創新創業師資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強對校內創新創業師資的培養,尤其是加強專業課程教師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定期安排教師進入企業、政府創業部門等開展掛職鍛煉,建立院校專任教師到企業定期實踐鍛煉機制,積極組織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實踐活動,拓寬教學人員的創新知識和實踐能力,以培養“雙師型”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為目標,加快推進創新技能培訓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校外專業技術人員資源,建立產業導師特設崗位,完善創新創業師資庫建設方案,做好校外創業導師的選聘標準,合理制定校外創新創業導師薪酬獎勵制度,建立校企人才流動機制,吸引一批具有創業背景又有操作技能的企業專家進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同時,要構建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評價機制,引入多元評價體系,激勵校內外創新師資的內在動力,提升創新創業教學效果。
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校內外資源聯動是構建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的基本要素。在產教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積極拓展校內外資源,結合創新創業建設的實際情況,把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素質拓展、創新創業訓練融入到平臺建設,在政府、學校、市場、企業之間加強有效聯系,打造一個具有學校專業特色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例如依托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學校聯合企業加入政府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中,學校可以與一些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聯合建設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把創新創業課程嵌入在學生生產實訓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實際項目運行中,獲得更多鍛煉的機會。
深化校企合作內涵,豐富校企合作內容,是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在制定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培養方案過程中,要引入行業發展前沿教學內容,建立校外創業導師的遴選、聘任機制,讓有豐富創業實踐經驗的企業家、企業技術人員、政府就創業部門工作人員等定期在校內開展創業指導課程,要把產業發展趨勢、社會對人才技能需求、創業政策宣講等內容引入到課程教學中;要提升實踐模塊在整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的比例,探討合理的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建的課程模式改革,豐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分類指導,滿足不同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不同需求,不僅僅要做好創新創業教育的全覆蓋,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好具有創業潛力學生的選拔和培養。
構建多元化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把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團體、產教融合園等一系列校外資源引入到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建立校本教學與校外教學并重的創新創業機制,一方面高校要結合校內建設發展需要,構建與專業課程相適應的創新創業課程,提升學生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提升在創新創業過程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市場調研,結合市場發展、專業建設、行業趨勢的變化,對創新創業課程內容進行動態調整,讓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適應時代發展步伐,增加校內創新創業教學的活力。同時,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中校外實踐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產教深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并整合企業、行業、政府資源,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院校可以在企業、大學生創業園、產教融合園等建立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將學習空間從校內轉換到校外,把理論課程與實踐工作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生產實踐環境中感受創新創業的氛圍,主動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業能力。
校企產教融合的深度推進,必須發揮學校和企業的雙主體作用。深度開展校企融合,就必須推進職業院校與企業、與行業的聯合,共同開發學生創新創業培養計劃、實習實訓計劃及技能評價標準體系。在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要加強企業技術人才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的作用,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動態培養體系。企業可以提供一些生產實際過程中的項目,建立起以優質項目為依托的校企合作項目,通過項目化的運行方式,將校內資源與企業實際需求聯系起來,吸引對創新創業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在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同時,也為企業發展儲備了優秀的人才,調動了企業參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產教融合是促進高職院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在當前高職院校辦學模式、育人格局趨同的大背景下,畢業生的技能、素質也出現了同質化發展的趨向。通過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高職院校可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