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彭闊東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350303)
近年來,中國已經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各行各業輸送了數以億計的技術技能人才。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國家大力發展這一新型教育模式。職業教育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職業技能大賽的舉辦大力推進了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校企合作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現階段,中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對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全面肯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都在頂層政策設計以及促進大賽制度創新方面繪制了職業技能大賽的藍圖。目前,中國基本形成了“院、省、國”三級賽事制度,從“院、省、國”三級層面上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訓練、比賽、學分、升學、就業及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的激勵、獎勵政策。
從本校參與技能競賽的發展過程來看,自制訂技能競賽在教師職稱評定以及學生的學分等方面的激勵與獎勵政策以來,較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和教師參與技能競賽的積極性,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技能大賽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一張重要名片。現階段,不論是在教師評聘職稱,還是在招生就業工作中職業技能競賽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各個院系在日常教學中也更加重視技能競賽的訓練。每年學校也在學校層面開展各類校級技能競賽,為后續省賽、國賽做準備。一方面通過技能競賽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提高學校的教學效果和社會知名度;另一方面,過于注重競賽的結果,容易忽視教學中的其他問題。
從本校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情況來看,近年來,學生對待技能競賽的態度和參與度都呈現出積極發展的態勢。從技能競賽的知曉度上來看,以往技能競賽往往只有少數部分學生聽說過,因為技能競賽從選拔報名到參賽完賽都僅僅局限于教師和其選出的培訓選手,因此,技能競賽在學生中的宣傳度不高,學生并不了解技能競賽究竟是做什么、對自己的學習或者將來的升學就業有什么影響。近年來,隨著學校層面每年開展的校級技能大賽的推廣和宣傳,學生對技能競賽的了解已經較為全面。此外,一些項目在省級賽事、國家級賽事中獲獎,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技能競賽的參與熱情與信心。有些項目從無人報名到需要爭取報名機會,這一大轉變源于學生積極性提高,參與度提升。學生的熱情是學習、競賽最重要的基本保障之一。
以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教研室參與的技能競賽項目來看,主要有兩大類:①純粹為了競賽而組織的,與日常教學體系并無太多關聯;②與日常教學體系相融合,競賽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十分接近或完全相符的。
此類競賽的選拔與參賽程序大致如下:選擇賽項→發布通知→學生報名→專項培訓→參加競賽。直觀看來,這個流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實際上,在整個流程中學生參與度極低。從賽項的選擇開始,各指導教師一般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賽項的難易程度以及賽項的含金量來選擇賽項,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目前的知識結構體系,不能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選擇最適合的賽項,由此帶來后續主動性不足的問題,往往會導致學生不了解該賽項的內容,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報名階段往往出現人數難以湊齊的情況,指導教師根據賽項要求強制指定學生參加,往往主動性不夠,在后續的培訓中積極性不高,培訓效果不理想。在后期的專項培訓中,由于是全新的內容,教師只能從最基本的內容開始講授,學生也是從頭學起,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基礎內容的教學和學習中,造成沒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競賽技巧以及競賽成績等。
此類競賽的選拔與參賽程序大致如下:日常教學→選擇賽項→發布通知→學生報名→提升培訓→參加競賽。
對比前一種競賽的選拔與參賽程序發現,在已經納入教學體系的競賽賽事的選拔與培訓上,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都更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已經將賽項基本的技能講授給學生,學生對賽項的內容也有了解。在選拔報名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以及興趣等選擇是否參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的表現選擇較為優秀的參賽選手。同時,由于日常教學已經解決了基本的競賽技能講解與練習問題,到培訓階段可以開展更多的提升培訓。這樣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提升競賽成績。
由以上分析可知:競賽與教學體系融合度高的項目具備更多的優勢,也更容易出成績。而對于競賽單元獨立于教學體系之外的這些項目,一般傾向于學有余力,且具有高度參與性、主動性、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參與。因此,這一部分也只是極少數學生參與其中。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革命促成了諸多新的產業模式產生,社會對就業者的能力要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高等職業教育面臨時代的新要求——從一個提供文憑背書的認證機構,變成一個讓學生“能力上身”的體驗實訓基地,需要傳統校園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操性、體驗性的教育,讓教師以“教練+師傅”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兼顧啟迪心智和開闊視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源:光明日報)。而高職技能競賽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目前,中國的技能競賽從規則制訂到軟硬件開發到評分體系的制訂,都是由生產一線的業內專家與教學一線的校內專家一同完成的,高度符合社會當前的產業發展情況。通過技能競賽項目的訓練,學生就可以在校內階段完成實操性、體驗性的真實教育過程,進而更好地達到職業教育“能力上身”的要求,更好地對接畢業就業等。
因此,必須讓高職技能競賽在優化教學體系中充分發揮作用。以目前本校工商管理教研室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賽項的選擇應首先考慮與教學目標是否一致,避免為競賽而競賽的一些賽項。教師或者教研室在選擇賽項時,應該從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發,選擇能夠真正提高和促進學生實踐技能、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提升的賽項。避免從教師獲獎、職稱晉級的角度選擇賽項。通過這樣真正有含金量的賽項的選拔和訓練,更有利于完善和補充教學體系:讓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更好地找到結合點,讓校內實踐實訓教學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培訓方式與機制的選擇上,應考慮覆蓋更多的學生。可以將相關賽項的內容與日常相關課程的教學融合,即開設相關課程直接將賽項所用軟硬件植入到課堂教學中。
通過對工商管理教研室近年的比賽情況和學生的調查(選擇了工商管理教研室150名學生參與調查)發現:①從學生角度來看,與課程融合的競賽項目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在是否愿意參加技能競賽這個問題中,有48.2%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技能競賽。但是,當問題改為“如果技能競賽的內容是課程學習的內容時,是否愿意參加技能競賽”,就只有16.1%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與技能競賽,剩余的84.9%的學生都表示愿意參加或者會考慮參加(視課程學習情況而定)。可見,是否將技能競賽的內容納入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參與度有極大的影響。而學生是參與競賽的主體,只有學生帶著主動參與的熱情,投入到競賽項目中才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獲。②從賽項培訓的效果上看,與課程融合的賽項對提升學生技能更有效。據了解,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物流職業技能大賽項目的內容為其物流專業的課程必修課內容。學生通過整整一個學期的學習、練習,經過班級賽、校級賽再到省賽的選拔培訓,絕大多數學生都對整套物流設備軟硬件非常熟悉,選出的尖子生也屢次在省賽中獲一、二等獎。從工商管理教研室近年參加的比賽來看也是如此。在此對比“企業沙盤模擬經營”與“供應鏈模擬經營”大賽2個賽項,前者是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一般開設在第三學期,30學時;后者在教學中從未涉及相關競賽軟件內容,只是在一些課程中分散地介紹過一些基本理論知識。這2個賽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反映差別都較為明顯。從選手的選擇開始,前者可以從眾多學生中擇優錄取(一般通過校賽選拔),而后者只能由教師指定幾個平時較為積極的學生參與;培訓階段,前者是在培優和提升,后者大多數時間只能是在熟悉和摸索;從結果上看,前者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獲獎情況也更好。
專業技能的學習往往是進階式的。高職學生從第一學期到第六學期也應該完成進階式的學習過程,這包括基本理論體系的完善以及從業技能的掌握兩個方面。但就目前本院學生的現狀分析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并不明確自己專業所需的一些職業技能的要求。而專業教師也往往由于教學任務重而難以額外開展更多的職業發展輔導。因此,往往出現學生學習缺乏目標、沒有學習熱情等現象。鑒于此,在設計教學體系時,建議結合各個年級的專業學習特點,分年級選擇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賽項,將課程與賽項有效融合。讓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能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更好地“以目標為導向”,實現職業技能的逐步提升。
近年來,隨著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的加深,職業技能大賽也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受到推崇。選擇合適的技能競賽項目,并將該項目有效融入課程教學體系中,則技能競賽這個平臺確確實實能夠作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利器,幫助學生在校內階段實現職業技能的提升、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