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侯 蓉,陳鵬云
(中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030051)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新時期中國人才戰略的核心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1-2]。培養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是高校和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作為當前高新技術領域的熱點之一,中國民用無人機迅速發展,對無人機從業者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中國航空宇航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要培養一批又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
無人機創新平臺依托于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團隊而建立,具備穩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團隊。該平臺主要致力于中小型無人機的研究和應用,形成了無人機系統總體設計、無人機結構設計、無人機控制系統設計和無人機導航系統設計的體系,是學校無人機領域科研創新成果的集中體現。該平臺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可以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載體。
目前對無人機行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仍處于探索階段,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多集中在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的培訓中,但是沒有系統的培養體系,只有少部分積極主動的學生能夠從中獲利,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接觸到創新類的知識或相關訓練。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①缺乏科研創新平臺支撐,學生接觸創新相關的知識或培訓渠道較單一,從而導致專業教師資源與學生資源、校內資源不能形成長期有效、依序遞增的流動與轉化;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缺乏長效機制,創新能力沒有真正作為學生基本能力素養進行規劃培養,日常教學和實踐環節仍以教師為中心,專業教學、科研資源沒能夠得到有效利用;③校內資源、校外資源沒有科學、充分協同起來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條件,有些協同配合只是浮于表面,當出現分歧時“各自為政”。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使其能夠較快地熟悉現代無人機系統技術及設計,在學習和未來工作中發揮足夠的創造性,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應當充分利用無人機創新平臺的優勢,以其為載體,建立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協同”理念最先由美國戰略理論研究專家伊戈爾·安索夫提出,他指出協同就是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相互協作,從而使企業創造的價值大于各業務單元價值的簡單加和,即協同機制內的各要素之間通過優勢互補、協同作用,最終實現整體價值大于部分價值的簡單加和[3-4]。
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際和其他高校經驗,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主要是以學生、教師、學院、高校、企業、政府等作為具體要素,使系統內各要素按照協同方式進行整合,各要素之間通過協調和互補,擺脫原有被動、缺乏體系的模式,形成長效落地機制,把握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動權,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協同機制的設計,使創新型人才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創新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創新創造潛力,使教育與社會和行業需求有效銜接。
因此,協同培養機制的設計應該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整合校內資源,引入社會資源,共同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多方面保障。
根據專業和學科特點,并借鑒其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以無人機創新平臺為載體的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具體機制設計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
無人機創新平臺整合了無人機總體設計、結構設計、力學分析、飛行動力學與控制、航空材料等各個研究方向的師資、教學、科研項目等資源,基本涵蓋無人機設計全過程。以此創新平臺為基礎,實行導師制,將對某方向感興趣或能力突出的學生分配到對應的方向和導師下。學生可以參與到導師的項目研究或選擇此位導師作為相關競賽的指導教師。大一上學期邀請各個研究方向的專業教師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專業教育,并邀請往屆優秀學生開展經驗交流,培養大一新生的創新意識。從大一下學期開始每學期進行一次創新教育導師的雙向選擇,并將此作為學生實踐教育環節的考核加分項,也是教師教學環節的考核加分項。每個研究方向的學生根據導師的不同形成若干小組,導師根據自身科研項目情況或前沿研究方向,安排具體任務,至少每2周召開一次學術交流,可以由往屆優秀學生組織召開,匯總問題,由導師不定時進行解答。每一學年匯總優秀成果,及時公開發表高水平論文或申報相關專利,注重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培養。
同時,也可開展校內跨學院的協同培養,充分利用校內師資、教學和科研項目資源。首先與兄弟學院相關專業或創新平臺進行合作培養,實行校內導師合作制。其次推薦優秀學生參與院外平臺,同時吸引優秀生源到本平臺參與科研活動,促進教師科研資源的多向流動,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出更據前沿性的優秀成果,使科研項目尋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大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人才,教學和科研是大學兩個最突出的特點,相輔相成,兩者辯證統一于學生的發展。所以要從教學和科研兩方面協同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教學方面,重新規劃培養方案并重新制訂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將創新能力培養和無人機相關的專業課程適當引入低年級學生課程教學體系中,同時要求教師按照研究方向集中備課,將無人機創新平臺相關的科研項目、前沿動態以及優質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融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學科最新發展動態的把握。這將有助于學生及早接觸無人機相關的創新知識,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及早進入下一步創新能力提升階段,從而更好地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教學支撐。同時,也能為教學團隊積累更好的教學案例和資源。科研方面,將進行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鼓勵學生加入教師無人機科研項目,或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競賽項目。這也將為教師科研項目吸引一批真正有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參與研究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融入到科研項目中;另一方面也能促進科研項目的高質量完成,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中也能獲得一些啟示或突破,為后續的教學科研活動積累很好的素材。教學和科研協同創新將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直接促進作用。
此外,要積極探索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協同育人機制。積極調研省內外相關院校的航空宇航類專業,借鑒專業優勢,開展二級學院之間的合作,對拔尖學生進行聯合培養,建立校外導師制,定期推薦優秀學生參與跨校項目。從而實現不同學校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取得創新協同育人方面的突破。
創新人才的培養應該和社會、企業需求相結合,所以要積極探索和無人機相關企業的合作,積極聯絡并篩選部分校友企業、歷屆就業熱門企業,依托學校資源與相關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雙方長期技術合作和團隊建設為目標,聘用企業相關高水平科研人員作為校外導師,利用雙方的科研和教學平臺,創造條件以課題研究、校外導師、聯合指導團隊等形式開展聯合培養。企業面向學生培養需求,提供專業實習與實踐條件,建立聯合培養基地,加強雙方在創新型學生培養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實習,參與企業的培訓與項目,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和了解市場和行業發展動態,從而保證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適于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現狀的。
此外,政府提供就業創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中具有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5]。因此,要充分利用政府資源,對政府提供的政策及時面向學生進行解讀,以無人機平臺為載體,積極尋求政府的支持與合作。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與校外相關創新創業平臺進行定期交流合作,推薦優秀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到省級平臺,幫助其孵化落地,在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資源上給予其指導,尤其是政策解讀和資金支持上給予指導。
創新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結合專業學科特點及現狀制定的以無人機創新平臺為載體的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作為一項落地的長效行動方案,打破往常各種資源分散、低效率的培養模式,將有利于校內、校外相關資源優勢互補、協同發力,使高校培養出順應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