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程輝輝
泥鰍小體積網箱養殖技術日漸成熟,但網箱規格普遍大于4 m3,4 m3以下體積目前無人進行嘗試,且多選用體長5~7 cm 鰍種。本試驗選用1 m3、2 m3、3 m3的網箱和體長1.5 cm 左右鰍種進行大膽嘗試和探索。
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素有“水中人參”的美譽。重慶市近年來大力開展“稻鰍雙千工程”相關工作,泥鰍養殖備受矚目,特別是適應重慶當地條件的小體積網箱泥鰍養殖技術呼之欲出。目前泥鰍養殖的成熟模式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稻田養殖等。稻田泥鰍養殖、池塘圍網養殖和大水面魚、鱔、鰍等混養存在固定投資大、捕撈不便、勞動強度重、起捕率低、日常管理不便等問題;庭院式養殖、流水網箱養殖、無土飼養法存在建造成本高、養殖投入大、不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等問題,嚴重制約泥鰍養殖業的發展。由于重慶當地養殖水資源有限,水面面積狹小,且分布零散,大體積網箱養殖并不適用。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泥鰍小體積網箱養殖技術探索,尋求適合各種水體,特別是小面積水體如池塘、稻田等的養殖技術,對泥鰍養殖業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泥鰍鰍苗(均長1.5±0.23 cm,均重0.018±0.006 g)。不同規格(1 m×1 m×1 m、1.4 m×1.4 m×1 m、1.7 m×1.7 m×1 m)網箱、竹竿、鯉魚配合飼料粉料和電子天平及普通生石灰。
1.2.1 試驗準備
1.2.1.1 池塘選擇 設置網箱的池塘面積在667 m2以上,要求水源清新、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且無污染、水體溶解氧含量豐富;池深在1.5~2 m,養殖水位穩定;池底平坦且無雜物,淤泥厚10 cm 左右;池塘進排水方便。本試驗在重慶市武隆縣永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火爐鎮夢沖塘村龍壩養殖場3號池塘進行。
1.2.1.2 池塘消毒 池塘注水前,對魚池進行清整改造,四周修整,并清除過多淤泥。每667 m2用120 kg生石灰兌水化漿后全池潑灑,然后經陽光曝曬半個月,以殺滅塘內有害病菌。池塘注水后可直接架設網箱。
1.2.1.3 網箱設計 選用網質好、網條緊的聚乙烯無結節網片,網目大小以鰍種不逃逸且有利于網箱內外水體交換為原則(本試驗選用100 目尼龍網片)。在箱體表面四周穿入直徑為0.5 cm 的綱繩,并將網片拼接成規格為:1 m×1 m×1 m、1.4 m×1.4 m×1 m、1.7 m×1.7 m×1 m的方柱形網箱。
1.2.1.4 網箱設置 網箱四周用毛竹扎架固定,在池塘內設置為固定式,且網箱上部高出水面40 cm。網箱在池水中排列成“一”字形,箱距2 m以上,以便網箱內外水體的交換。新制網箱在鰍苗進箱前15 d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 min后,將網箱架設在池塘中,讓網片充分附生藻類。網箱內移植水葫蘆,使其覆蓋面積為30%。
1.2.2 正式試驗
1.2.2.1 鰍苗放養 選購13 000尾無病無傷、體質健壯的大鱗副泥鰍苗,先進行10 d的暫養。然后隨機分成9個試驗組,分設1 m×1 m×1 m、1.4 m×1.4 m×1 m、1.7 m×1.7 m×1 m 3 種網箱規格,每種規格均設計低(600 尾/m3)、中(1 200 尾/m3)、高(1 800 尾/m3)3 種養殖密度。鰍苗進箱前,用3%~5%濃度的食鹽水浸浴10~20 min,以殺滅鰍苗體表的病原菌及寄生蟲。本試驗采用“稱重推算計數法”進行統計。計數尾數以100~150 尾為宜,然后根據設計需要的鰍苗數計數所需重量,進行依次稱重,本試驗時長42 d。
1.2.2.2 飼喂管理 各網箱投喂鯉魚配合飼料粉料進行飼養。飼養期間水溫30~34 ℃,以18%的投喂量進行投喂,每天投喂2~3次,即上午8時和下午5時各投喂一次,根據泥鰍食量判斷在晚上9 時是否增投一次。每天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因素隨時調整。陰雨天停喂。此外,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保持池塘水質“肥、活、嫩、爽”。早中晚各巡塘1 次,觀察泥鰍活動情況和水質變化情況。定期對網箱進行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復。定期撈出過多和生長過旺的水葫蘆,每周洗刷網片一次,保持網箱內外水體流通。記錄每天的水溫、溶解氧等水質指標情況。
3 種網箱規格間的成活率差異不顯著(p=0.640785>0.05);3 種密度間的成活率差異不顯著(p=0.068334>0.05)。
600 尾/m3密度下的飼料轉化率明顯高于其他組。3 種網箱規格間的飼料轉化率差異不顯著(p=0.12947>0.05);3 種密度間的飼料轉化率差異顯著(0.01<p=0.034948<0.05)。
3 m3網箱中的體重日增率明顯高于其他組,600尾/m3密度下的體重日增重率明顯高于其他組。3種網箱規格間的體重日增重率差異顯著(0.01<p=0.037603<0.05),3種密度間的體重日增重率差異極顯著(p=0.005522<0.01)。
3m3網箱中的特定生長率明顯高于其他組,600尾/m3密度下的特定生長率明顯高于其他組。3 種網箱規格間的特定生長率差異顯著(0.01<p=0.035078<0.05),3種密度間的特定生長率差異極顯著(p=0.005744<0.01)。
綜合比較的結果是:3 m3網箱、600尾/m3密度是泥鰍小體積網箱養殖的最佳條件。但在小密度范圍內究竟什么密度最佳,有待繼續探索。
試驗成活率在46.4% ~98.1%,600 尾/m3的平均成活率為87.3%,1 200 尾/m3的平均成活率為71.1%,1 800 尾/m3的平均成活率只有49.4%。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密度條件下,由于鰍苗搶食能力不同,造成部分個體攝食不足,生長受阻甚至死亡。飼料轉化率在14.5%~96%,1 m3網箱、1 800 尾/m3的飼料轉化率只有14.5%,而3 m3網箱、600 尾/m3的飼料轉化率卻高達96%,差異較大。1 m3網箱、1 800 尾/m3網箱飼料轉化率太低可能是由于所用粉料顆粒大小不一,鰍苗都選擇性地攝食小顆粒飼料,造成很大的浪費。試驗過程中發現此網箱底部淤泥多于其他網箱,說明殘餌過多。由于網箱內移植了水葫蘆,利用其發達的根系,利于泥鰍在其間棲息、遮陰、逃避鳥害和凈化水體,同時也易于撈出,而且水葫蘆能釋放化學物質抑制一些有害藻類的生長、繁殖,為泥鰍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3 m3網箱、600 尾/m3網箱飼料轉化率高可能是由于小密度大體積網箱內浮游生物豐富,鰍苗輔以攝食浮游生物生長更快、長勢更好,而計算過程中沒有考慮鰍苗的浮游生物攝食量。試驗結果發現:3 m3網箱條件下的增重高達5.3 g/d 左右,可能是由于試驗所用均長1.5 cm 的鰍苗正處于生長高峰時期,加上飼料飼喂充足,3m3網箱又可以提供豐富的浮游生物,鰍苗體重迅速增加,而本試驗所設定的18%的投喂率正符合此階段泥鰍生長所需,也是試驗之前進行投飼率摸索的經驗總結。特定生長率在2.5%~6.2%,普遍高于其他人在研究攝食水平對泥鰍生長、飼料利用率和體成分的影響時所測得的平均1.04%的特定生長率和研究泥鰍幼魚對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需要量時所測得的平均0.095%的特定生長率。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鰍苗個體較小,代謝旺盛,加上飼料飼喂充足,生長較快。
小體積網箱養魚比傳統的網箱養魚更具有優勢:小體積網箱魚種投放密度大,單產水平高;小體積網箱有利于水體交換,能為泥鰍創造良好的生存水環境;活動空間更小,能更大程度地減少活動耗能,更利于泥鰍快速生長從而大大提高養殖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本試驗所探索的小體積網箱養殖具有造價低廉、可大范圍推廣應用的特點。適宜多種水體,如稻田、池塘、湖泊、水庫等,并能有效解決傳統養殖技術弊端,具有固定投資少、規模可大可小、勞動強度輕、捕撈方便、起捕率高、日常管理方便等優點,是一項高產高效、應用潛力巨大的新興養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