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節能監察中心,昆明 650041)
溫室氣體清單是對一定區域內人類活動排放和吸收的溫室氣體信息的全面匯總,覆蓋范圍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等五大領域,按照《京都議定書》中要求,主要是對六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進行核查。溫室氣體排放核查也稱碳排放核查或碳核查,在我國是指由獨立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審查受核查方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過程。目前第三方核查機制是碳交易體系的核心制度之一。
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簽署,其核心目標是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遠低于工業革命前水平的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在2030年之前減少一半,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即碳中和。為此,很多國家、城市和國際大企業做出了碳中和承諾并展開行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取得積極進展。
2020年9月中國提出了“努力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應對氣候變化新目標。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盡早達峰是我國履行國家自主貢獻承諾、贏得全球氣候治理主動權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根據《“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案》和《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要求,為扎實做好全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相關工作,完善配額分配方法、夯實數據基礎,確保數據質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開展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與核查及排放監測計劃。
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核查有利于對本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全面掌握摸底與有效管理,對于確認減排機會及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重要參考作用,同時為參與國內自愿減排交易做準備,為政府制定減排政策及推動碳交易提供保障。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全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第三方核查參考指南》,國內目前均為委托第三方核查機構對重點企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核查與復核。
目前,核查方法主要查閱重點企業能源(電力、煤、氣、油及其他)進出臺賬、消費臺賬、相關原始憑證及計量設施檢驗報告等資料,詢問數據收集程序與方法,并現場查看重點用能設備、各類計量儀表工作狀況等。通過核查,掌握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和相關管理體系,發現企業碳管理漏洞、挖掘減排潛力、實現低碳轉型發展具有積極指導作用,為后續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打下堅實基礎。
能源消耗總量的確定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是否準確至關重要。在對煤、焦炭、天然氣、生物質燃料等的折標系數必須采用實際低位發熱值折標才能真實反映能源消費情況。要做到準確計算企業的能源消耗總量,需要對能源生產、運輸、儲存、消耗的過程和生產工藝、工序有比較清楚的了解。通過科學的核查方法獲得用能單位實際能源消耗總量,從而計算出用能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參與國內自愿減排交易做準備,為政府制定減排政策及推動碳交易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了溫室氣體排放核查的真實性。
從核查的結果來看,大部分核查報告達到了相關要求,核查結果是準確的,客觀的,為各地政府實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新目標的決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作用。
但對已經完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進行分析,歸納起來存在以下問題:
(1)委托的第三方機構專業知識背景及能力等不足,表現為:
①能源數據的漏計或者重復統計,沒有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②對能耗折標系數概念不清,化石能源和生物質能源折標系數通常采用推薦折標系數而不是實測發熱值得到的折標系數;
③存在不清楚原料既作為生產原料又作為能源使用時,回收能源和輸出(外送)能源沒有在能源消耗總量中計入或者扣除;
④對電力折標系數當量值與等價值概念不清,出現混淆使用的情況;
⑤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效果分析、評估不到位;
⑥對核查政策、核查指南理解存在偏差,核查人員之間存在責任心和經驗差別,影響核查結果的準確性;
(2)核查方法簡單。數據來源于上報的能源統計報表,沒有對能源計量情況作進一步核實;
(3)缺乏現場測算認證,沒有對有疑問的數據進行監(檢)測核實;
(4)核查面單一,沒有全覆蓋。現主要對重點用能企業、重點耗能地區進行核查,一般用能單位和農村地區以抽查為主;
(5)核查結果有一定的偏差。由核查面單一和核查人員專業性、經歷、經驗導致;
(6)核查人員、用能單位管理統計人員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用能單位管理統計人員流動性大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相關工作銜接性差,統計資料缺失;
(7)沒有統一的核查標準造成被核查單位難以滿足溫室氣體排放指南的相關要求。
節能監察是一門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具有法定、強制、專業、技術、規范性,對節能監察機構、人員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節能監察涉及到的專業比較多,核算能源消耗應掌握核算對象的基本工作原理、生產方法、工藝、工序、目的和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并具備相應的分析能力。能源消耗核算的準確性與節能監察的有效性、公正性緊密關聯,在處理核算能源消耗時須做到準確、嚴謹、合理。根據實際情況對用能產品、設備和生產工藝的能源利用狀況進行監測和分析評價等。正確核算能源消耗總量是節能監察的基礎也是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核查的基礎。
節能監察人員一般由電氣、化工、冶金、建材、能源、環保、熱能動力、管理等專業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具有從事節能監察所需能源分析、監(檢)測和對企業合理用能進行客觀評價的能力的人員組成。節能監察人員須熟悉監察對象生產工藝流程、用能種類、能源流向主要耗能設備的能耗原理、合理用能技術等。
節能監察機構具備能源檢測資質、配備有專門的節能監(檢)測儀器儀表,同時對能源審計、能源計量審查、能效對標、節能量審核、節能技術審查、清潔生產都有大量工作經驗。發揮節能監察機構的優勢和能力對溫室氣體排放核查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效能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第三方核查機構邀請節能監察機構人員參與核查。為了準確核算、核實被核查單位能源消耗總量及碳排放量,彌補自身專業能力不足;
(2)被核查地溫室氣體排放主管部門邀請節能監察機構人員參與核查。核查地節能監察機構人員對被核查單位能源消耗結構、消耗量、消耗水平都比較熟悉,一般有對被核查單位多年節能監察經歷和節能監察數據;
(3)委托節能監察機構參與對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進行技術核查、評價、審核、驗收。采取“雙隨機”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第三方核查機構進行抽查;
(4)把被核查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用能單位列入節能監察主體制定的年度或專項監察計劃。現在各級節能監察機構每年都制定年度節能監察計劃,如果相關管理部門把節能監察與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有效結合,將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核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5)利用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分析應用系統參與核查,利用該平臺建立能耗數據庫,開展溫室氣體排放能耗大數據分析應用,加強能源消費總量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形勢分析和預測預警。現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節能主管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均聯合建立了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分析應用系統,適時上報能耗單位及地區能耗數據;
(6)依據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開展核查。每年各省(直轄市)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均要求上報省(直轄市)節能監察機構,可以利用上報的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利用狀況報告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書面監察,必要時進行現場監察核查;
(7)利用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分析應用系統或者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建立的平臺,網上直報重點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
(8)對碳排放權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提供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核查報告內容是否真實有效開展專項監察。對違反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報告單位和第三方核查機構依規處理,將違規行為予以通報,并向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主管部門提供相關信息。
溫室氣體排放核查結果(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于確認減排機會及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重要參考作用。如果能將節能監察與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有效結合,充分發揮節能監察的優勢和作用,將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核查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效能都會起到積極的輔助及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