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達
(汕頭市生態環境澄海監測站,廣東 汕頭 515800)
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農田土壤,其關系到農產品供給,關系到農業生產和社會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農田生產效率明顯提升,但土壤污染問題也更為嚴重。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現階段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超標,污染面積高達一千萬立方米,這在工業發達地區尤其嚴重,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因此,探討農田土壤重金屬防治的有效方法,具有現實必要性。
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明顯特征,其一隱蔽性強。要想明確土壤重金屬污染程度、污染種類,需要進行土壤樣品的檢測,或者對種植的農產品進行檢驗分析,很難肉眼觀察直接明確其污染問題。其二,具有積累性特征[1]。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具體成分受微生物分解難度較高且不易移動的制約很難稀釋,也無法有效分散,會出現污染物累積導致土壤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的問題。其三難處理。農田土壤中如果重金屬污染嚴重,其本身無法自凈,也無法有效稀釋,會嚴重破壞土壤功能,甚至引發生態失衡,而污染防治與應對也面臨著難度大、成本高等挑戰。其四具有表聚性特征。土壤膠體與顆粒物所對應的較好的吸收性能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被有效吸收,引發土壤重金屬污染。一些重金屬物質聚集在農田耕地的表層土壤中,很容易被農作物所吸收,嚴重威脅人類與動物的健康。
作為社會聚焦的問題,土壤重金屬污染引發社會的高度關注,要想有效防范重金屬污染,必須加強監測方面的研究投入。我國農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范圍較大,且區域差異大,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工業產業布局、土壤理化性質的差異性影響,重金屬污染具有多元化的格局,檢測難度大。雖然我國著手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監測的信息化建設,但其應用還處于不完善階段,缺乏廣覆蓋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監測系統。
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多且管控難度大,如氮肥使用不當會引發土壤酸化,磷肥過量使用也引發土壤重金屬污染。當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交通建設工程項目增多,大量金屬物質的粉塵使得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加上鄉鎮企業建設發展引發的廢水、廢氣的不合理排放也增加了土壤污染程度。
我國積極開展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問題,如成本控制難度大[2],一些修復方式雖然見效明顯,但因為成本投入過高難以大范圍推廣,且在土壤修復中也存在著二次污染的風險。如化學修復技術中的淋洗技術,因為操作復雜、技術要求高,且目前沒有針對修復副產物的回收處理技術,很容易引發土壤的二次污染風險。
土壤重金屬污染需要匹配完善的質量評估機制,但就當前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建設來說,質量評估機制不健全是事實。當前社會普遍缺乏土壤質量評估的自覺意識,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重點聚焦于修復技術的應用,且評估結果后續應用推廣受限,雖然有明確的評估報告,但沒有作為土壤質量改良的有效參考。
要想真正實現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有效防控,必須做好污染源頭的控制,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只有讓重金屬污染沒有可乘之機,才能防患于未然。具體來說,應多措并舉,控制工廠“三廢”的排放量[3]。當前工業建設中,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量較大且排放不合理的情況時有發生。使得金屬被土壤直接或間接的吸收,因此必須控制好“三廢”的排放。進行廢物排放方式的整改,減少廢物產生或進行廢物的利用轉換,可以嘗試建立閉路循環模式,有效回收重金屬,統一集中處理,降低重金屬危害程度,使得“三廢”排放達到安全排放標準,不會對土壤造成較嚴重的污染。在廢物排放中及時進行排放物的監測,分析其重金屬類型,判明每種重金屬的是否符合排放標準,合格后再排放。
對于作物生產來說,灌溉必不可少。而灌溉水的合理選取是確保土壤質量穩定的一大保障,需要做好灌溉區的監管工作,防止灌溉水被污染。通過對灌溉區水源的監管進行水質監測,定期檢查水中的重金屬含量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使其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圍,一旦發生發現重金屬含量超標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凈化處理。
對于作物種植來說,農藥與化肥必不可少,作為良好的輔助生長介質,其使得農作物長勢良好,但也會對土壤造成污染,特別是其化學成分的殘留,因此應合理使用農藥與化肥,特別是控制好農藥與化肥的用量,盡量減少有害物質對土壤的不利影響。檢驗人員加強農藥毒性的檢測,毒性大的農藥絕不能應用在農田土壤中,甚至將其規避在市場之外,減少土壤污染的風險。
鑒于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實際問題,應將土壤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特別是針對其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定期監測,明確土壤中的重金屬成分含量及土壤現有的營養成分,及時排查重金屬污染隱患,發現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及時解決,以減少重金屬對作物的不良影響。在土壤監測中,應著手監測系統網絡體系的建構,確保網絡體系囊括管轄范圍內所有土壤,且針對每塊農田土壤編制具體的檢測檔案,在重金屬污染防范應對時有章可循。
主要針對已存在重金屬污染問題的土壤,由檢測人員測量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明確其污染等級,基于其污染等級的判定,選擇有效的處理措施。在物理治理上針對于污染程度較輕的農田土壤,可采用表層土的更換方法進行污染問題的治理,用新土掩蓋舊土,讓農作物生長在新土環境中,以減少重金屬污染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也能有效地治理農田土壤污染。但該物理治理舉措只能暫時抑制重金屬帶來的污染,減少其對作物的不良影響。鑒于重金屬污染面積較大的情況,該技術的局限較明顯,不僅工作量大,投成本高,也會影響土壤肥力,過猶而不及,甚至可能引發地下水污染,治標不治本。
針對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也常采用化學治理方法,其原理是基于重金屬的化學構成,采用化學反應來改善土壤品質,讓重金屬與其他物質進行化學反應,繼而轉變為無害物質,達到農田土壤改良的目的[4]??梢詫⒕哂懈牧寂c抑制作用的試劑噴灑到被污染的農田土壤中,讓其進行化學反應,使其重金屬含量降低,該治理措施其局限是不能完全去除重金屬,且后期應用中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可能“卷土重來”。
要想實現農田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有效治理,也可以著手農業治理,主要是改善耕作方式,合理規劃農業種植區等,從源頭上規避重金屬污染,將重金屬污染物阻隔在農田土壤之外。對于已經污染的農田土壤,可以選擇種植其他觀賞性植物,也可以種植大量的樹木,發展為森林,來逐漸的改善土壤質量。對于重金屬污染較輕的區域,可以優選對重金屬富集效果差的植物,以確保植物生長良好改良土壤性能。農業治理方式,對于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改良具有明顯效果。
除了物理治理、化學治理、農業治理方法之外,生物治理方法也是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生物進行土壤性能的改良,減少重金屬污染風險。生物治理方法最大的優勢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也適用于重金屬污染面積較大的農田土壤區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舉措。生物治理方法中的生物,具體指植物,特別是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應的植物,其作為重金屬的有效克星,可以減少重金屬污染。在采取生物治理方法后,應定期地對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評估其治理效果,也判斷土壤是否達到了安全標準,如果檢測發現該區域的農田土壤重金屬含量達到安全標準,可以將植物連根拔起,將其投入到重金屬回收作業中。對比其他的治理方法,生物治理舉措操作簡單,雖然治理周期較長,但治理效果更理想,且能有效地修復土壤。生物治理方法之下,植物中富集的重金屬也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生物治理中也常配合微生物修復技術進行農田土壤的優化處理,微生物同樣是重金屬的克星,其雖不能完全消除重金屬,但能帶來重金屬含量的降低,常見的微生物有芽孢桿菌、膠質芽孢桿菌等,科研人員配置相應的溶液,將其噴灑在重金屬污染嚴重的農田土壤中,進行土壤的改善與修復。在試劑級應用前應進行科學的實驗,確保比例配比合適,確保試劑真正發揮土壤改善修復實效。
隨著對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關注,也應著手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創新研究。治理與修復相結合,讓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效果更理想?;谵r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實際,推行分類管理與針對性修復,實現土壤修復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兼顧。例如當前比較熱門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其應用前景廣闊。該修復技術不損壞土壤結構,且純天然無污染,已超積累植物為主體,有效應用于中輕度重金屬污染的農田土壤中,且效果理想,能短時間內完成土壤的有效修復。再如化學技術中的淋洗修復技術,也是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的有效方法。
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應對形勢不容樂觀,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舉措,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做好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科學應對。在預防應對中堅持從實際出發,了解污染來源,從源頭上杜絕污染隱患,加強對農業種植區的監管,加強農田土壤的科學監測,多管齊下,讓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應對取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