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惠(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
陶瓷材料不同于金屬、木材,它從制作到燒制成型,會經歷收縮、變形的考驗,涉及許多與材料特性相關的客觀因素,因而在造型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即使在作品陳列和使用過程中,也會因陶瓷材料易碎、不能劇烈碰撞的原因,在外觀設計上有所考量。
陶瓷藝術是三維的藝術,不管是欣賞還是使用產品,人都會與其產生或遠或近的空間距離,觀察對象主要先看大輪廓,即所謂的“觀其勢”,此時如果外輪廓不清晰,則失去形的吸引力,因此造型設計是陶瓷設計的第一要素。藝術創作中,造型包括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具象或抽象本身沒有等級和優劣之分,都具有形式美感,能代表特定的含義。
具象造型設計指產品造型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對應物,模仿自然對象的特征,中國傳統美學理念“應物象形”就是藝術創作中對具象的具體表述。陶瓷造型的具象不能像繪畫的“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那樣細致入微、纖毫畢現,因為材料可塑性限制,再加上表面釉料的覆蓋,陶瓷造型的具象更傾向于意趣方面表現出的具象:從自然元素上引發的視覺聯想。
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在逐漸認識了解自然、順應自然變化的過程中不斷從自然界中獲取知識與靈感,造物活動也是來源于自然、模仿自然,并且以真實自然為關照物,形成判斷好與壞的標準。在陶瓷設計中也從自然形態中獲取無窮無盡的設計靈感和取之不盡的造型素材。
具象形態在設計中占據極大比重。從西方傳統美術的選題和造型方面看,大多是以民間歷史人物傳說和描寫具象的人體藝術為主題的;而中國的陶塑和陶瓷裝飾,也都是以具象形式作為題材,從一開始就很注重寫意傳神,能夠用高度凝練的線條,將對象的形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不追求每個細節面面俱到。如圖1,被稱為“漢代第一俑”的東漢擊鼓說唱陶俑,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陶俑用簡練的藝術語言再現了民間說唱藝人夸張生動、憨厚活潑的形象,頗具生活氣息,樸拙有趣。東漢陶俑顯然在造型上不是為了簡單地模仿生活中的說唱藝人,而是集中力量表現說唱藝人的神態和渲染歡樂的氣氛,令觀眾在欣賞陶俑時聯想到曾經接觸過的有趣故事,喚起觀看者強烈的興趣,從而產生共鳴和共情。

圖1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圖4 Marian Nenielsen陶瓷壁飾
在設計造型時,先進行“擇物”,對物象展開收集,對感興趣的具象物進一步進行材料剖析,分別從具象物的形、色、質方面列出關鍵詞,再對照關鍵詞對相關材料進行收集、發散和整理,對其物理、化學層面的破解、再構的過程進行記錄和梳理。以形態結構為出發點,深入觀察、歸納解析。用幾何形態歸納形體,表達對象物的外在造型特征。完成具象設計,不但要進行形態要素的分析和表現,還要揭示對象物的審美特性,將其外形、構造、機能及其組合特性所產生的審美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和提煉。
陶瓷造型的具象形態歸納時,重點在于找出其形態特征,以及這些特性與形態所體現出的形式美之間的有機關聯。自然形態往往都潛藏著無數的諸如外形、結構、質感、量感、格調等成形因素,蘊含自然哲理的規律和規則,存在嚴密的科學性、邏輯性。我們只有真正客觀細致地深入進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從其復雜的內在關系中學習和理解自然的形成和結構,并進而從中掌握可服務于設計實際的造型原理和規律。
作為陶瓷產品,不同于生活中其他的實用器具,它要求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在藝術形態設計中對原始形態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是非常重要的。經過訓練,設計師要能從生活原型中,經過反復概括、提煉、變形,然后用一系列簡單元素塑造出具有“量感”“力度感”的藝術精品。設計師與普通匠人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匠人只能按原型進行簡單的模仿制作,而設計師則可以利用原始自然形進行變形和再創造。其作品在滿足功能時,更能夠表達特定內涵,也更能傳遞情感。
中國的古代藝術強調簡練的寫實和表意,有象征性的涵義,比如漢代的陶塑,就體現了上述特點。而在現代陶瓷造型設計中的,涉及具象,往往用抒情的手法描寫現代生活和女性的題材比較多,說明了當代人的感情和價值取向。由于現代藝術的交叉影響,今后冷峻型、呆萌型、當紅影視作品衍生形象等方面會增多,人們的欣賞層次也會更多元化。陶瓷產品的造型集功能性與舒適性于一體的,由材質特點決定,陶瓷產品經高溫燒制考驗,造型相較于一般雕塑來說體量要小。還要較好地體現泥性要求,燒制的效果會讓作品仿佛還留存著“溫度”。這種溫度不僅是經過燒制后的溫度,更多的是手工留下的溫度。當代人在選擇具象陶瓷造型的產品時,大多喜愛那些通過圓潤的輪廓曲線表現趣味的動作、表情刻畫的形式。瑞典女性陶藝家Lisa Larson 正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她有60 多年的陶藝創作經驗,不僅有個人工作室還與許多大品牌廣泛合作,其作品廣受市場好評,擁躉甚多,評論家形容她的陶藝具象雕塑作品是“被愛所包圍的,具有一種別樣的溫柔”,仿佛有溫度融入其作品的靈魂中(如圖2)。

圖2 Lisa Larson陶塑作品
除具象形態之外的就是抽象形態,抽象造型是指偏離或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純粹由意象形態構成。抽象形態屬于概念形態,它是通過人類大腦所設想出來的,不能在現實里直接找到它的形象,它與現實形態相對立。抽象形態往往由“基本形”組成,基本形是指物體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態。現實生活中最簡單的形態往往呈現著最本質的形式,而最復雜的形態,用幾何化的眼光對其歸納時也可以被總結成基本的形式,能用最簡單的基本形態框架進行概括?;拘问绞乔ё內f化、豐富多彩的,這就給陶藝創作提供了無數的設計資源。
最簡單的抽象“三原形”,是圓形、等邊三角形、正方形,通常它們和其他純粹的幾何形態被認為是所有形態類別中最基本的形態。簡單造型并不缺乏它的造型意義,相反,在設計里,單純的形態常給人醒目鮮明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
純粹的幾何形態基本上都屬于抽象形態,實際上它們是自然形態和人造形態比較普遍的形態基礎。造型抽象形態的產生過程就是人類設計行為的過程,或者說抽象幾何形態的產生,無論素材還是形態都是由自然起支配作用的。抽象形態和自然形態存在密切關系。所以,陶瓷的抽象表現不能機械地、孤立地看待,幾何形態只是已經被高度抽象和提煉過了,需要在觀察和使用時品味推敲。
對幾何抽象形態的設計訓練,比之自然具象形態更具明確的功利目的,訓練中應十分注重形態的總體特征、機能特征、加工特征、審美特征以及這些特征的相互關系。注意在設計的同時,多進行幾何形態的外形和數量的變化,并思考各種改進的可能性。
陶瓷作品形式是無限的,如果我們將對象的形體還原為基本幾何形體及其組合來理解,會比較容易表現。可以將立方體、圓柱體、球體等有代表性的基本幾何形體的組合搭配練習,為以后完成更復雜的造型奠定認知基礎。大多數帶有功能性的陶瓷產品外觀都是抽象形態,借助拉坯、印坯的很多造型還表現為左右對稱形式。荷蘭陶藝家Lenneke Wispelwey,用最精煉的直線條詮釋了他的藝術思想,再復雜的輪廓和起伏,都歸納成長長短短的直線,搭配上系列化的冷色調釉料,表現明快清新的幾何感(如圖3)。

圖3 荷蘭Lenneke Wispelwey器皿設計
當代室內陳列陶瓷,深受現代藝術的影響。許多知名藝術家熱衷于跨界設計,例如畢加索,他既是近現代最偉大的畫家,也是著名的陶藝家,從20世紀50年代到他去世,他一共創作出2000 多件陶藝作品,與他那些著名的繪畫一樣,畢加索的天才創造力同樣運用到陶瓷藝術創作領域,成為現代陶藝先驅,除裝飾陶盤外,外觀造型也獨樹一幟,直接影響了此后安納森、沃克思等第一批美國現代陶藝家,影響可謂深遠。他的作品收放自如,不被具象或抽象束縛,靈活地游走在具象和抽象之間。
目前西方的現代文化與現代科技滲透到陶瓷設計中來,形態表現呈現動態、不定性和質樸性。我們現在很難將抽象和具象劃分在完全不同的設計范疇,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他們都不會刻意地區分抽象還是具象,對他們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視覺語言是否體現,選擇的造型狀態是否滿足使用需要,并且怎樣用現有的視覺語言讓使用或觀賞者獲得美好地體驗和感受。從觀賞到使用的過程,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在具象中的抽象體驗。結合材料特點和當今審美,陶瓷造型具象和抽象的關系可以概況為以下幾種:有些抽象的具象作品;有些具象的抽象作品;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的作品。丹麥陶瓷設計師Marian Nenielsen 的系列壁飾,體積雖小,但造型簡練,雖其形象脫胎于自然界中的植物,但輪廓和色彩被簡化后,與抽象幾何圖形的界限完全模糊化,整組作品呈現的是嚴謹規律的排列組合,線、面、體塊的理性分布。
抽象藝術和具象藝術都是人類創造美的藝術手法,抽象與具象是一對相反的概念,似乎像磁鐵的兩級,但是在現在的陶瓷造型設計里更像站立在兩者之間,難以簡單地加以劃分,既有抽象感又有具象元素。較多的設計方法是:對自然界中的對象局部特征進行適度組合,將其納入抽象化的程式中,使之與人的認知常識產生距離感,最終作品抽象元素與具象元素達到和諧狀態。中國的傳統觀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正是對這一問題上的高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