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威(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校企合作已經在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探索實踐幾十年,盡管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在政策上和理論上受到重視,但在實踐上卻不盡如人意。例如存在:1.校企合作形式粗放單一,聯合培養人才模式匱乏。2.校企合作運轉模式不同,獲得權益不平衡。3.校企合作建設不系統,缺乏互相融合等問題。本文將基于多元治理理論,對校企合作中各利益相關者的類型、特征和角色進行研究,從而構建多元治理框架下校企合作激勵機制,為校企合作良性運作提供正向支持,同時為校企合作實際工作中的決策和運作提供依據。
在實踐中校企合作大部分只強調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題,且一般從學校出發,強調學校的主體地位,把企業作為“被合作者”。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校企合作涉及包括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及社會組織等在內的多個治理主體,要構建各方激勵機制,首先要厘清利益相關者及其特征。
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關者研究較為豐富,例如余祖光認為,校企合作其合作主體涉及企業(行業)、學生和學校三方。潘建華則認為校企合作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行業企業為主體的一種辦學模式。
利用CNKI 數據庫,選取時間段為2000 年-2019 年,梳理文獻發現,學者們對于校企合作相關治理主體可以總結為學校、企業、學生、行業協會、政府,幾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良好校企合作關系的構建和持續有賴于各個相關治理主體的意愿與動機,但由于利益訴求的差異,決定了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與協作程度的復雜性。因此要明晰校企合作過程中,各方的需求與動機,分析各主體參與校企合作的其相互作用關系,構建多元治理框架下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才能確保良性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
對于學校來說,一方面,學校的合作方式、辦學水平以及在校企合作中的績效表現直接影響了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目前很多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及生產實踐方面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做到教學內容的協同和專業共建的協同;同時,依托校內資源如實驗室或其他研究平臺,結合校內師資力量和研發團隊,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創新創業的協同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協同。因此學校在校企合作中是直接主導的核心治理主體。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校優化辦學模式,改進人才培養方式,并促進師資隊伍的聯動變革。學校最根本的目的是為社會為企業培養人才,校企合作強調了人才培養的方向性,以防止學校在教學或辦學中出現斷層,更好地優化了學校辦學模式。同時,校企合作能夠加強企業技術人員與高校教師的交流和探討,使教學一線的教師對于專業實際發展有更為系統和清晰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推行運用到企業,驗證理論研究的同時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企業能夠提供有利于院校發展的各項資源,使得校企合作產生優質共生資源,并充分發揮作用,為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企業在校企合作中也是直接主導的核心治理主體。
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主要源于社會經濟效益的驅動,校企合作可以直接且穩定地為企業輸送匹配人才,降低勞動成本,提升經濟效益;校企合作也讓企業獲得最前沿的學校科研資源,享受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校企合作使得企業能夠切實支持和參與教育,關注產學資源,更好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行業協會作為中間調節機制,能夠彌補校企合作中市場或政府的作用失靈,為校企合作提供引導和協調。首先,行業協會作為專業性的社會組織,能夠引導學校和企業在產學研、工學結合和人才培養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等方面進行更優質緊密的合作,同時能夠及時地發現校企合作運營中的現實問題,并科學地分析評估,給出合理建議和指導,提升校企合作科學化和理性化水平;其次,面對校企合作中各治理主體出現利益沖突或社會糾偏時,行業協會作為獨立性的社會組織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協調作用。
政府公共權利的合法性和唯一性能夠使其在校企合作中發揮“服務”和“保障”的特殊作用。校企合作中的多元治理,多個主體的存在必然會引發“誰來保障各方利益”的問題,而作為具有行政能力的唯一治理主體,政府必然要勇于擔當,發揮激勵、監管、問責、保障的獨有社會功能,更好地服務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實施與開展。
在校企合作中,學生往往是被低估甚至忽略的一部分,但事實上,學生才是校企合作實際效果的落腳點。首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匹配度,都會影響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其次,若學生始終將校企合作看作是被當作廉價勞動力,而認識不到校企合作實際工作給自己帶來的長期職業規劃優勢,也會影響校企合作持續開展。
因此在多元治理視角下,聚焦校企合作幾大治理主體,建立五方聯動激勵機制模型,其中學校和企業是核心治理主體,政府、學生、行業協會是相關治理主體。可以以圖1 模型闡釋。
基于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模型,各治理主體需發揮各自合理定位功能,聚焦校企合作核心需求,形成各方聯動協作。
作為校企合作核心治理主體,為了實現多邊協作和利益最大化,院校亟須在辦學觀念和合作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
首先,學校應該意識到校企合作并非單主體或雙主體實現的合作,因此院校應擺脫封閉辦校的陳舊觀點,樹立“服務”辦學觀念,將辦學重點從側重于“教”轉向側重于“用”,從“計劃辦學”轉向于多邊協作的“市場辦學”;其次,在合作機制上,要創新合作方式,尋求多元合作,通過共建教學體系和實踐基地等方式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同時注重激發師資隊伍的創新和活力,必要時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人事壁壘,鼓勵教師帶學生共同參與企業生產、技術研發等活動(圖2、圖3 所示)。

圖3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委員會構成
企業主導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直接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效果,激發企業內部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
據統計,自通用電氣公司成立克勞頓管理學院后,至今80%以上的世界500 強企業創建了自己的企業大學。企業對于人力資源優勢的爭取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最根本的內生動力。校企合作中要深挖學校企業跨界合作為企業帶來的人才培養、聯動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利益優勢,激勵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投入。
除了利益驅動,企業參與教育投入行為還受到企業家情感因素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企業文化建設中鼓勵納入社會責任教育,厚植企業家及員工的教育熱情,同時弘揚優秀產教融合型企業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行業協會作為社會組織的特殊性,能夠填補校企合作中各方職能不足。然而現實中,行業協會發揮的影響作用較為微弱。加強行業引導有利于更好地規范協調校企合作。
首先,行業協會可以牽頭成立校企合作協調部門或行業指導委員會,設立校企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提供行業技術發展水平、行業動態與前景預測、技能人才標準與供需變化等,實施過程性指導。其次,行業協會可以利用組織優勢,進行相關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或合作機制的質量評估,不斷修正合作模式,改進合作方式,為校企合作提供科學指導。最后,行業協會作為獨立社會組織,要主動協調各方關系,助力形成和諧共生的治理主體。
校企合作是一項牽涉到企業、教育、人、稅務等多個部門的系統工程,而相關的政策制定和推進者是政府,因此,校企合作離不開政府的政策保障。
一是對于校企合作,政府要進行合理的遠景規劃和政策支持,制定相關規劃確定校企合作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并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校企合作實際需求,給予相關企業及院校相應保障政策及專項基金;二是針對校企合作,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宏觀統籌規范,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對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主體與領域進行細化規范,統籌各方資源的同時保障各方利益。同時政府對于校企合作的支持能夠吸引學校企業及相關益行業更好地進行政策響應。
教育事業的建設必須以培養學生為基礎,而校企合作也是一樣,如果落腳點沒有學生,那么校企合作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因此,各方在校企合作工作開展的同時,要重視學生利益,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校企合作的機遇與挑戰,調整學生心態和職業定位,提高學生就業率和職業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