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盈盈
(洛陽廣播電視臺,河南 洛陽 471100)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內容及方式變化明顯。傳統媒介形式(報紙、雜質、廣播)信息傳播較慢,且傳遞信息容量有限,無法迎合信息化時代下人們的需求,信息難以發揮最大化功效。目前,社會大眾新聞資訊獲取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個性化與碎片化,越來越挑剔新聞,可供選擇較多,這無疑是提高了新聞采編人員采編能力的要求。對此,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人員應注重自身采編能力的提升,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制作出有溫度、有品質、有思想的新聞,進而吸引更多的受眾。
傳統新聞采編往往采取文字+圖片的方式。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方式日益多樣化,以文字、圖片、視頻與直播為一體的形態日益形成。例如,疫情期間,彬州市在廣播、電視、“書香彬州”“今日彬州”“愛彬州”APP、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上開設專題專欄,以新聞波高、滾動字幕及短視頻等方法,第一時間轉載中央和省市主要媒體權威報道,廣泛宣傳疫情防控信息,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新媒體環境下,“全天候”是新聞發布的主要特征,新聞采編不僅要確保每天新聞的效性,還必須確保一天內資訊信息的時效性。在2021年兩會期間,新聞頻道打造了一個開放式報道平臺,保證第一時間播發重大新聞、動態消息和其他突發消息。
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以前所未有的信息傳播方式沖擊著我們的生活,不斷刷新了新聞傳播的速度與方式。在傳播速度及信息量承載等方面,傳統媒體便失去了優勢。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怎樣才能夠從順應新聞傳播從簡單的“發生了什么”轉變為“為什么,意味著什么”,積極迎合“解讀新聞”的需求,這就要求加強新聞策劃,促使新聞不同凡響。
新聞策劃報道中,采編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與洞察力,發現身邊的新聞,深挖與調查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發現采訪者身上的閃光點,采取系列報道、深度報道、主題報道等方式,對新聞事實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報道,引起強烈的社會反映。
為了能夠提高欣慰采編人員采編能力,應促使新聞采編同新媒體的活動,采編人員積極發揮“腳力”,第一時間趕往新聞事件現場,對相關數據與資料進行全面采集,積極整合新聞,高水準編發出新聞信息,對新聞事件輿論進行及時、準確地掌握,預防不良媒體和個人趁機炒作,擾亂受眾視聽。例如,交通事故現場報道時,采編人員應迅速掌握現場關鍵性信息,以微信的等路徑迅速將現場照片發送給編輯部門,采取現場網絡連線額的方式,對交通事故現場具體情況進行詳細解說。同時,采編人員應借助網絡、短視頻、小程序等新媒體渠道,及時報道新聞,使得廣大受眾能夠從多個渠道了解交通事故現場情況,新媒體渠道傳播優勢得以充分彰顯,有助于提高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在采編人才培養中,應不斷升華其對新媒體的認知,巧妙地運用新媒體,以此來提高信息傳播速度與拓展信息覆蓋范圍。采編人員應認真加工采編信息,借助新媒體形式,迅速傳播新聞信息,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比如,在重要會議期間,可以利用電視媒體和各種APP 平臺(微博、微信、頭條)等,并且可以利用這些APP的特性將自己所采編的內容與受眾緊密結合起來,對國家出臺的政策、方針、社會動態、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報道,這樣才有助于擴大媒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外采編人員還可以緊緊圍繞重大事情和社會議題,依托議程設置的途徑,群策群力、獻計獻策,制作成出具有價值性和可看性的新聞節目,吸引受眾,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夯實新聞傳播質效提升的基礎。
傳統媒體中,傳統媒介直接影響了信息傳遞速度與效果,因此采編人員所獲取的信息較少,也不全面。新媒體時代下,日益成熟的網絡技術有力地縮短了信息傳遞的時間。面對龐大的信息,受眾個人價值理念極易被影響。對此,應提升與強化新聞采編人員敏感度,從繁雜的網絡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新聞敏感度的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較為漫長,可從如下幾點著手:其一,積極深入實踐工作。對社會大眾的真實想法進行準確把握,從受眾視角分析出采編工作的缺陷,漸漸明白怎樣在新聞采編工作中提高閱讀價值,形成正面輿論[4]。例如,2019年成都市為了能夠提高城市建設質量,積極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對此,當地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積極謀劃,在全市動員大會召開前,連續推出了《公園開放,考驗游人素質》等四篇報道,為宣傳報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進行了“熱身”。這四篇報道并不是泛泛而談,采編人員則是從市民游玩、如廁、行車走路等小事著手,通過對比不同任務性行為、不同公園環境,引導當地群眾清楚意識到成都離文明城市標準的差距。這一系列報道十分樸素,說服力大。其二,采編人員應不斷地鍛煉與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并有效處理問題。針對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應開展深層次思考,探尋問題的本質所在,并迅速找到規律。如此,新聞宣傳內容才會具有新意。例如,“天價蝦”事件、“天價魚”事件,在新聞采編人員層層深入、深層次剖析事件真相,對市場秩序及公正進行有效維護。其三,采編人員應注重自身信息資源整合能力。對于大規模信息素材與資源,針對性整合與歸類。如對于社會大眾關心的瑣粹民生話題,采編人員應具有加強的敏感度,篩選出社會大眾所關注的信息,為后續新聞信息篩選給予可靠經驗。
當重大事件、社會保障事件、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發生時,采編人員應根據社會問題進行介紹,保證通過事件表面剖析出事件的本質,對新聞事件真相進行深入挖掘,提高新聞價值。例如,對社會情感進行深層次剖析,挖掘重大事件背后一個個感染的事跡[5]。如安徽廣播電視臺的戰“疫”中均開設了新聞直播窗口,對防疫知識、戰“疫”故事進行報道。其中,公共頻道不僅每天進行了《抗擊疫情在行動》特別直播,還詳細的對疫情防控題材進行了剖析,制作了《復工復產 同心抗“疫”正進行》的直播節目,與援鄂醫護人員回家的《春暖花開,我們回家》節目。上述節目在內容方面十分的獨特,并向觀眾闡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形成了情感方面的共鳴。又例如,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每年高考前期會以《我們的高考》作為話題開展節目,即《高考日》《揭線日》《咨詢日》等直播節目,以便于觀眾能夠了解到與高考相關的最新資訊,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
新媒體時代下,高效、準確是新聞傳播的典型特征。打開聯網電子設備,社會大眾能夠獲取各種所需信息,無形之中影響了其價值觀、道德觀[6]。因此,新聞采編人員應積極端正態度,時刻保持良好的責任意識,認真、全面審視新聞采編內容。不僅要保證采編內容的真實性、時效性,還能夠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根本出發點,向社會大眾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另外,采編時,不得將個人情感色彩滲透到新聞內容中,需站在客觀的角度傳遞信息,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有利于提高國民整體素養,為經濟與社會穩定發展奠定扎實的群眾基礎。
總之,新聞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新聞獲取的途徑與方式較為多樣,大規模的信息充斥著我們實際生活。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新聞采編人員是關鍵所在,采編人員選擇新聞與報道方式直接影響了新聞的傳播力。因此,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應積極學習,強化自身職業素養及采編能力,從大量信息中篩選出正能量、積極的的新聞開展報道,促使新聞報道發揮最大化的社會與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