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麗巍
(無錫青年美術家協會,江蘇 無錫 214000)
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院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圍繞普及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等領域,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在當代美術教育中,美育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民間傳統美術作為美育資源不但可以拓展美育時間、空間以及教育對象的上線,還能有助于構建當代美育的完整語境。本文主要對當代民間傳統美術的美育價值進行了研究。
民間傳統美術源于民眾生活的基本需求,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是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求,生活在社會最基層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涵、價值與意蘊,是集實用與審美功能于一體的審美創造活動,還獨具一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特殊的承襲方式,是廣大勞動人民歷經幾千年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形式,蘊藏著中華民族歷史的“文明密碼”。民間傳統美術誕生于傳統農耕社會中,在漢民族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下,民間傳統美術以民眾易接受的方式滲透在生產、教育、道德知識中,并以恒常的主題暗示普通百姓的生活美學,成了傳統社會普通百姓的審美教育依據。
在物質和文化上,民間傳統美術代表著民眾做積極健康的生存態度,是底層民眾最真實的審美表達。如:陜北地區清明節用面粉做的“燕燕”花饃,端午節北方地區的香包等,都是先民在時間制度中對生產知識、生活經驗進行總結的物化呈現。由此可見,民間傳統美術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并以一種質樸、清新、自然的美術形式,詮釋著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滲透于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之中,見證和記錄著民族文藝發展歷程,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和母體。
美育旨在培養和提升學生觀察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被稱為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而作為中華民族美育本土資源,民間傳統美術是人們在對傳統美的感悟中體悟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美育資源。一方面,民間傳統美術可以使人們發現和感受中華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如:北方的剪紙通常表現的是耕作的題材,南方一帶的剪紙則表現是捕魚的題材;小校場年畫描繪的是上海市井生活,山東年畫描繪的是儒家孝悌忠信等道德觀念。并且在主題、風格上,民間傳統美術具有引導道德、禮制教育以及傳統審美精神的感化作用。傳統社會中,借助民間傳統美術這種形式,民眾自覺地展開教育,不但傳遞著生活生產的基本技能,還傳遞著自上而下的道德和規則。如:憑借著通俗易懂、可觀可感的特性,剪紙藝術中的仁義、孝悌等題材,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廣大民眾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民間傳統美術是一種古老的智慧結構,表征著獨特的美學意蘊與美育價值。從造型觀念來說,民間傳統美術深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學思想,高度肯定和張揚了人魚自然的內在統一性。并且民間傳統美術通過對物相的分析與解構,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的太極陰陽學說,在完整和完美觀念的影響下,民間傳統美術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同時,民間傳統美術追求感情的宣泄、生命的跳動和直觀上的歡快、喜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不以灰暗晦澀為特征,隨心所欲,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大多艷麗、繽紛,構圖意識、作畫規律獨特;在藝術形象創造上,民間傳統額秘書寄托著中華民族鮮明的褒貶和深刻的愛憎,或雕以正貌、詼諧滑稽,或刻以丑型、嘲諷辛辣,體現著勞動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才能,寄托著廣大群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理想信念。
民間傳統美術中美育資源可以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一環。深挖民間傳統美術的美育價值能夠“以美動人、以美育人、以美養德”,提升學生發現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民間傳統美術是老百姓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藝術再現,是在地方文化、傳統、習俗、資源共同作用下應運而生的民間藝術形式。因此,通過深挖民間傳統美術中廣大群眾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等資源,將其融入到校園美育資源中,通過開發校園美育資源,提升其美育價值。如:充分挖掘本地區木版年畫、刺繡、剪紙等具有本土特征的民間傳統美術內涵、元素,將其融入到校園美育資源建設中,讓學生真切地親身感受、了解民間傳統美術的藝術美、形式美、內涵美、情感美,真實、直觀、深刻地感受到民間傳統美術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從而提升學生自身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和心靈美。同時,應積極挖掘利用民間傳統美術,豐富美育資源內容、教育手段和途徑。如:通過深挖傳統漆藝美育資源,豐富美育教育內涵和內容,促使學生充分了解漆文化的色彩美、材料美、技藝美、藝術美等,進而促進美育與民間傳統美術傳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美育、傳承與發展的多贏局面。
從藝術學、歷史學、社會學等角度來看,民間傳統美術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價值和意蘊,藝術形態優美、色彩樸實奪目,承載著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導向和理想。如:民族服裝、面人、繡花鞋、泥塑、農民畫、門神年畫等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其圖案豐富、造型有趣、色彩艷麗。而美育課程建設是弘揚民間傳統美術、充分發揮民間傳統美術美育價值的途徑之一。因此,為了弘揚民間傳統美術,應立足美育課程建設,充分發揮民間傳統美育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發現、鑒賞、表現、創造美的能力。一方面,民間傳統美術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以“物質態”“行為態”“情感態”為載體的審美形態、色彩、圖案能夠給人強烈的視覺美感,形態程式性強,包含著地方社會的審美風尚、追求以及理想等深層內涵。如:年畫、風箏、雕刻、泥塑等的。這些民間傳統美術元素能夠擴展學生的審美知識,應將其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在形態、內涵、風格等方面,民間傳統美術與經典藝術等都有一定差異,審美內容獨特,如:具有巨大、作凝視狀眼睛,被涂成黑、紅兩色的巫儺面具等。將這些民間傳統美術融入到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引起學生審美興趣、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創意與靈感,提升他們對民間傳統美術的審美感知能力。另外,民間傳統美術與民眾的社會生產、日常風俗息息相關,將民間傳統美術的美育價值與課程教學融合在一起,是一種審美實踐和生活實踐相融合的過程,可以培育學生的審美認同,強化學生對本土審美生活的深層次認同,促進學生親近、認知、理解和尊重傳統美術中的審美觀念、趣味。
民間傳統美術蘊含的美育價值對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學校課程發揚民間傳統美術中的美學教育外,應協調各類美育資源,通過建立網絡的共享平臺,增強學生的審美教育。如:以智慧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契機,借助網絡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美育網絡資源的共享,擴大民間傳統美術中的美育教育資源覆蓋面,使全國都能收到美育網絡資源的共享。教師和專業人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民間傳統美術所孕育的美育價值傳輸到任何地方。同時,通過“互聯網+”平臺,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士的力量,聯合建立起美育資源共享網絡,通過互聯網這一形式,讓各級學校享受到民間傳統美術資源共享的便利,創新美育教育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調動支持并關心學校美育教育的社會力量,增加在學校里文化建設項目,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關于民間傳統美術文化的藝術資源,并根據當地的特色和充分利用群眾性,實現資源共享。另外,為了豐富美育課程資源內容,應建立學校民間傳統美術興趣小組,通過民間傳統美術,讓學生都能融入到一種群體性活動中,將民間傳統美術中剪紙、書法、工藝等藝術作為校園合唱、歌舞劇表演等活動內容,提高學生美育素養,豐富美育課程資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