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進超
(河北省蔚縣代王城鎮中心學校,河北 蔚縣 075700)
深度學習是一種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學習模式,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布魯姆在其《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指出,學習可以分成淺層次、深層次,而教學目標也隨之細化為不同的層次。深度學習,強調在理解內容的前提下,對學習的諸多要素進行整合和優化,為實現精準化的學習內容、強粘性地學習結果和高階的學習思維追求,而呈現出的一種學習狀態和過程。數學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內容廣泛復雜,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較高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可以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說理”課堂,幫助學生突破以往機械式、被動式的學習模式,推進數學學習向深度學習延展,發展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要開展“說理”課堂教學,就必須運用有邏輯的語言表達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然后向學生講解自己組織的思路和體會,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理論化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和教師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說理”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小學數學教師的“說理”就是數學學習方法的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學生有意識的模仿教師的思維邏輯和思考過程,從而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并且得以掌握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教師通過開展“說理”教學可以幫助部分學生雖然記熟數學性質定理卻沒有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狀況,使學生得以有序建立一個系統規范的學習體系,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理”課堂教學只是單純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的話,是很難充分體現“說理”課堂教學的優越性,并且只會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此,“說理”教學不僅要求教師開展“說理”,同時也要求學生進行“說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獲得參與感,更好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三角形的面積”課堂教學時,教師在敘述完自己的思路和理解之后,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說理”,然后及時對學生思路進行點評,給予必要的鼓勵和指導。
教學目標是“說理”課堂教學活動所希望得到的學習結果,是“說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只有緊扣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問題,科學開展說理,才可以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脫離教學目標的引導。則很容易使課堂教學活動陷入困境,進而導致學生喪失數學學習興趣。有鑒于此,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合理引導說理教學過程始終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料進,確保學生通過課堂教學順利掌握數學知識。
課堂是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主要場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小學生恰好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教師在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和諧的情境,使學生得以身心愉悅地參加數學教學活動,更好地提升說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開展“圓柱的表面積”課堂教學時,許多教師仍然停留在引導學生掌握表面積計算公式上,沒有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表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雖然懂得如何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卻由于理解不夠透徹,碰到題型變化學生便陷入困境。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手工操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利用硬紙片對圓柱體進行分解與組合,指導學生將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說清楚,加深對這一知識的認知。通過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具體推導過程,有效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不管題型如何變化,學生都可以抓住其本質,進而靈活快速地解決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開放性、探究性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更好地鍛煉和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說理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使學生通過相互質疑、反駁和辯解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增強學生的說理能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應該說,舊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導入新知識,使學生數學思維得以發展。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新舊知識結合,講授新知識時應合理利用舊知識,幫助學生順利學習新知識,在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此外,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結合,可以借助舊知識進行“說理”,從而使學生順利掌握新知識。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有利于將知識理論化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有利于將學習規范化以促進學生長遠發展、有利于將學習自主化以促進學生真正參與。因此,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創設有效情境、組織課堂辯論、新舊知識結合,以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說理”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