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輝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別古莊鎮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600)
眾所周知,語文既是語言文字或語言文學的簡稱,也是“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文字能力和語言文化知識的統稱,在小學基礎課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語文學習的結果直接影響小學生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的發展,也對小學生學習生活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如今部分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習慣,僅對書本知識進行枯燥的授課,教學模式也采用單一的課堂讀寫模式,缺乏創新和生活化,導致學生學習語文時提不起興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重難點知識,無法深刻理解,從而影響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那么如何改善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筆者將從以下三點展開論述。
若想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首先應從豐富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開始。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通常采取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模式,由教師作為傳播的媒介,教師教授學生拼音、漢字、詞組、句子、文章等,訓練的方式通常也是由教師為主導進行聽、說、讀、寫,教學模式非常固定和單一,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也非常機械刻板,致使學生學習語文缺乏熱情,喪失興趣。一旦這種學習模式養成習慣,學生思維模式固化,潛意識會認為教師授課是唯一學習語文知識的途徑,對教師產生依賴,離開教師和學校,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學生就會失去發現和思考的能力,無法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例如,將生活中的小典故在課堂上用音頻播放出來;將生活中的詩歌比賽用視頻展示給學生;還可以將小動物的模型搬上課堂,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觸摸、描述,使語文教學生活化,從而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
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應開展豐富的語文表現形式。語文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單靠課堂上對詞語的解釋、對文章的背誦,固定死板的形式會使學生注重應試的技巧,不能真正理解語文知識,也不能靈活地運用語文技能。教師在語文授課時,應多多研究創新授課形式,例如,開展一些語文知識小競賽,將近期所學的知識點通過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練習和通關,激發學生的求勝心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可以在學習新課文之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以小話劇的形式代替原來的熟讀形式表演出來,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到生活中去觀察模仿人物的形象特點、動作習慣、說話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語文、愛上語文,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掌握生活中的語文技巧,更好地運用語文,提升學習語文的能力。
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還要加強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若學生僅僅通過課堂學習語文知識,無法親身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即使文字描繪得再生動、再形象,也不能得到真實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親身參與感受,從而獲得更深刻的語文學習體驗。
學習《春天來了》,我就讓學生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氣息,看看綠葉,聞聞花香,感受春風地吹佛,只有真正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真切體會到文章中所寫的情境,才會得到真實的感受,通過體驗才能更容易讓學生去說出自己的所想所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學習《風箏》,我就讓學生親自去觀察風箏,嘗試去放風箏,通過自身的體驗,更好地去體會文章中的知識,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學習關于愛國愛家的詩詞時,組織學生去參加相關的社會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公益表演,從活動中體會愛國愛家的情感;讓學生通過一次次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感受語文、運用語文,從而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實踐活動,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地學習和探索,提高教師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打好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文學綜合學科,對于小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中處處都需要語文,語文中也處處體現著生活。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可以將語文知識更靈活地結合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文,更好地運用語文。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將語文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將多媒體加入單調的課堂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豐富教學模式,多多開展與語文相關的競賽活動和表演形式,鼓勵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在豐富多彩又輕松愉快的形式中,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語文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回歸到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力性,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