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光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中田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小學德育能啟迪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發展珍貴的品質。通過引入生活化教育內容,能提升德育活動的體驗性和真實性。筆者聯系理論和實際,結合自身教育經歷,探討了小學德育的生活化教育策略,目的是提升當前的德育質量和效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痹诘掠?,學生有一定的“向師性”特點,會把老師當作自己的榜樣??梢?,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巨大的。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具備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的價值觀念的道德理念發展還不完善,他們會積極模仿自己身邊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老師。教師的示范是生活化德育的重要組成,所以不僅要給學生提出要求,教師還要嚴格要求資料,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發揮正面影響。如果教師出現了言行不一指的行為,會讓學生產生不服和質疑的心理。因此,教師應關注自己的生活、課堂內外的一舉一動,發揮示范作用。學校往往會要求學生在聽到國歌的時候行肅穆禮,這個時候如果教師不尊重國企,仍然忙自己手頭的事情,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在于升旗儀式,越來越不遵守學校的要求。當前我們都推廣“光盤行動”,要求學生吃飯的時候“不挑食,珍惜糧食”。如果老師不珍惜老師,隨意倒掉不合胃口的食物,就會成為學生的錯誤示范,難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果教師在學校里隨手撿起路上的垃圾,其教育效果勝過對學生千萬次的叮囑和教導。只有老師身正,才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影響學生。
在生活化德育中,需要把勤儉節約、文明禮儀、待人接物、承擔家務、課外閱讀、完成作業等利益常規和學生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從抽象認識和具體認識,最終能內化相關的道德品質,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入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把學校每個學期的第一個星期設置為“文明周”,給學生提出具體的規范要求,包括:“文明小餐盤、文明課堂、文明走廊”等等,鼓勵學生自我監督和參與評比,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和美德。
在德育課堂中,為學生展示書寫姿勢、整理桌椅、學具擺放、舉手發言、師生問號的規范禮儀動作。利用這種結合實際操作和理論教育的方式,學生能快速建立常規,遵循學校的禮儀要求。生活化德育還可以滲透到“崗位體驗”活動中,促進學生對各種道德行為和規范秩序形成感性體驗。比如,組織學生做“紅領巾監督員”,主要監督學生的少先隊基本禮儀和基礎知識;體驗“文明監督員”,監督和踐行就餐、佩戴、穿衣等文明禮儀[1]。在運動會中,安排學生志愿者負責報道違規行為和成績、維持現場秩序、尋找采訪素材、維持運動場的安全等等。學生在“崗位體驗”活動中,可以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形成規則意識[2]。
德育過程中的作業和普通的作業不同,并不是讓學生背誦理論知識,而是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準確認識并且形成行為習慣。例如,《小學生守則》中有一條要求學生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為學生布置“家庭助手”的德育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幫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發展過程寫出來,在課堂上交給老師。孝敬父母是學生必須發展的品質,學生在尊重自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懂得尊重別人。這樣的作業能幫助學生理解孝道。再比如,為了讓學生理解“尊敬師長”,在下課后要求學生回顧上課的過程中,分析同學在課堂中的表現,思考是否存在不恰當或者言語不禮貌行為。通過布置生活化作業,學生能內化相關道德要求[3]。
生活化德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把孩子比喻成一塊大理石,想要把大理石雕塑成藝術品,一共需要“書籍、兒童本人、兒童所處的集體、學校、家庭”六位雕塑家,其中家庭是重要的參與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們不惜重金、花費大量精力培養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教育責任。在生活化德育中,教師需要尋求家長的幫助,讓家長發揮自己的示范力量。如果家庭教育是積極向上的,那么孩子必然能夠活潑快樂,如果家庭教育是負面消極的,那么孩子容易形成消極的人格,這是有密切聯系的,所以教師應加強引導,保障家庭教育和學校德育有連續性。
結論:綜上,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學校應持續調整德育教育策略,重視生活和德育的融合。結合生活進行德育教學、布置德育作業、組織德育活動,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