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艷
(同心縣豫海初級中學,寧夏 吳忠 751300)
語文這一門學科作為傳統文化的最好體現,集合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更有利于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在近些年來,初中語文教學著重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深層教育,阻礙了這些優秀的精神文明在學生中的傳承和發揚。所以,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我國民族的精神文化,為我國的文化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意識的發展,教師運用落后的方式讓學生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學生被動接受語文知識,致使課堂教學落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不利于學生探索語文知識,更不利于傳統文化的融合,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初衷,阻礙了學生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切以考試為中心,一切以應試為核心。這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為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使得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面臨著不利的局面。這些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不重視,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有的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滲透之時不注重策略,不注重方法,只是進行機械地講授和盲目地傳導,并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以及取得學生的配合。教師的教學理念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那么將會產生很多負面效應。最直接的就是課堂所講述的知識和現實環境出現了脫節,這對于傳統文化的科學滲透和有效滲透而言將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失。教師在備課環節以及在授課過程中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因此,實際的教學效果可能并不盡如人意,但是教師卻不注重開展總結和反思,以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使得自身的教學理念得到逐步的改進。這對于傳統文化措施的探究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
任何教育都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考慮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研究表明,學生時代的記憶效果最好,同樣為后期的發展和成長奠定了基礎。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基礎的學科,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學生學會語文知識,同樣,也要在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學生繼承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同樣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每一首古詩詞都是詩人思想精神的詮釋,每一句文言文都是作者文化思維的表達,將傳統文化帶入到語文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傳統歷史文化同樣也是道德的延伸,是優秀思想精神的縮影,是我國民族史上道德的傳承,是文化思想和精神概念的總體概括。例如孔子老子的儒家學派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貫徹儒家教育思想,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格。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古代社會的禮儀道德規范教育,也可以幫助初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歷史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中國封建社會,還是現代教育社會,培養學生儒家教育精神都是非常必要的。
當前,絕大多數的語文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課堂主要以教材和課本為主,在課堂上機械地給學生灌輸課本知識,要求學生積累和記憶,為了將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語文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需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分意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轉變自己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與時俱進,使得自己的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將多媒體技術與中華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語文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以《變臉》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變臉的相關知識和視頻,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們感受變臉文化的藝術和魅力,使得學生們充分了解變臉這門技藝,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觀念和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熱愛,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后,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從實踐層面來講,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的初級階段,因此應抓住時機在語文教學環節將傳統文化融入,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
結束語:“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對初中語文課堂模式構建與探索提供了有益幫助,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積極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通過互聯網推動學生學習效率與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斷探索符合初中生實際情況的課堂教育模式和輔導方案,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