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清遠市第三中學,廣東 清遠 511500)
2017年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要通過“課程育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教學目標之中,滲透到教學教育全過程[1]。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政內容在生物學學科教學中無處不在,將思政內容與生物學核心素養有效整合,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普通高中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的一部分。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高中教育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和適應社會生活做準備,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2]。21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迅猛,培養創新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之大計。融合思政教育的學科教學能給學生明確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培養人才的教育,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個人價值、報效祖國,培養社會責任感[2]。
對于高一學生來講,生物學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對于高二高三的學生方面來講,生物學也是選考人數最多的一門科目,所以生物學的學習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發展規律的科學,與生物相關的研究風涌云起: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的發展,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發……這些素材資源能很好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在生物課堂及時、恰當地融入思想政治內容,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符合國家的育人方針。
建立社會文化信心是十八大后習總書記強調的重點教育內容,如果我們缺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推動與繁榮,中國夢就無法實現。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歷史,積累和繼承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悠久的食品工藝蘊藏著中國優秀傳統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課堂上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建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比如在選修課“果酒和果醋的生產”的學習中,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景: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中發現了兩個裝有液體的銅壺,而兩壺的銅蓋緊貼著,打開時酒香濃厚。這酒竟儲存了2200多年這么長時間都沒有變質,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討論感受到了古人在長期有效抑制微生物細胞生長的操作是充滿中國智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著播放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人物李子柒的釀酒視頻,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最后通過親身釀酒的過程來體驗酵母菌在發酵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建立起物質和能量的生命觀。
微生物的發酵過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微生物發酵的生命過程,感悟生命本質的同時感知歷史文化,認同歷史文化。創造歷史文化的過程讓學生更加認同我們的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感受只有增強文化自信,堅持從歷史文化走向未來,才能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融合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堂教學,是教育回歸立德樹人之本質的重要舉措。高中生物學發展的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3]中國生物科技的發展,是科學家思維的一個重要過程,而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科研工作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重要體現。
中國社會主義科學研究工作者都有為祖國乃至世界人民創造生活的美好理想,生物學必修教材科學家訪談欄目中訪問的對象就是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好榜樣。一位是分子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他在國外學有所成后,只身歸國,且研究的是針對國人疾病有關的細胞癌變的分子機制。另一位是袁隆平院士,他為了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問題,提出了三系雜交實驗。其中雄性不育的遺傳野生稻是他和團隊科學家檢查幾十萬棵稻穗后,找到的6株雄性不育植株。正確的研究思路,艱辛的研究過程,為雜交水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帶領的團隊現在一直朝著不斷高產、耐鹽堿、抗病蟲害等方向改良糧食植物。他們為了科學研究廢寢忘食,將全部身心都放在了科學研究上,從未計較過個人的得失,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
在介紹了故事后,通過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學有所成的施一公院士舍美回國的初心是什么?為什么研究的領域是細胞癌變方面的?袁隆平院士為什么不斷在雜交水稻領域突破?
讓學生感悟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和在科研過程中所具有的偉大情懷,以及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崇高品質。這樣學生在情感上與他們產生共鳴,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不怕困難勇于挑戰的勇氣,引導學生踐行在生活學習中。
社會熱點是一種客觀現象,關注社會熱點議題,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中培養社會責任感。信息發達的當今,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多樣化,利用所學的知識對獲得的熱點信息做出判斷和選擇是我們教師給予學生的一種生活技能。
如新疆棉花,關于棉花,在生物學課堂中可以讓學了解到了中國棉花的真實的研究情況,分辨議題中的真偽,自覺維護自己國家經濟利益。
早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雖然棉花單產和總產出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中國的原棉質量偏差,纖維的平均長度比進口的棉花短0.3厘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院士朱玉賢等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染色體變異等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生產出四倍體、棉纖維長度在3.3厘米的優質棉。且我國新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夏季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光合作用產物積累較多,棉花生長期時間長,所以新疆長絨棉是世界第一。新疆的土地寬廣,現代農業機械的使用,大大節省人力物力,學生們知道這個事實后,自主辨析此言論的真偽,為中國棉花的質量感到驕傲。
在親身經歷了的社會熱點實踐中學習生物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生物學知識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學會對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做出更科學的判斷和解釋,從而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保護環境、熱愛生活、健康生活的良好意識。
在講到生物多樣性一節內容時,學生理解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內涵,2020年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在2021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保護國家生物安全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
在課堂展示最近新聞報道的真實情境——某人因利用網絡便利,購買國外的巨大的螞蟻被海關捕獲。以這樣的真實情境讓學生開展探究:如果這樣的巨型螞蟻大量引入,螞蟻的種群增長曲線如何繪制?對我國生物安全有什么影響?學生容易分析到外來物種入侵在新環境下因為缺少天敵而可能程J型增長,與本地物種形成競爭關系,影響本地生物多樣性;也可能攜帶某些病菌,威脅人類健康。
最后再提出,為什么我國要立法保護生物安全。國家從立法層面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國民的健康,這讓我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了制度自信,也約束了自己的行為。
從扶貧到農村振興,以綠色生態發展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創新是一條重要途徑。在生物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在實施扶貧攻堅過程中需要什么樣的生物技術人才,并做好職業發展規劃。課后,引導學生可以運用自己所學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學知識、生態學原理對校園周邊的鄉鎮農業企業進行研究考察,并利用校園的種植體驗中心通過合理設計生態環境系統,選擇作物,體驗立體種植、魚菜共生系統的物質循環和提高光能利用率。
通過真實體驗,讓學生們知道合理利用所學知識是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增強振興祖國、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助力當代中學生砥礪前行,成為一個為復興偉大中國夢的踐行者。
總之,學生的發展與國家發展同步,學生的生活中生物學的作用無處不在,以思政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深遠與中國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更鞏固了高中學生對中國政治制度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報國的學習熱情。同時,落實了生物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感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