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圓
(洛陽科技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822)
引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對此,高職院校應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同時,使其擁有一個樂觀向上的心理。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高職院校應針對教育學課程,合力解決在改革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路徑,形成協同效應,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未來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四有”好教師。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高職院校應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共同發揮協同效應,完成心理育人之本分,落實立德樹人之重任。
對于課程思政而言,最早來源于二零零四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此后,國家又先后出臺一系列關于加強思政教育工作的相關文件,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在二零一四年的時候,上海市各個高校從區域實踐層面打造出課程思政這個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在二零一六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的講話,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前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此背景下,高校以及學者無論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改革實踐層面紛紛開展了對于“課程思政”的探索。此外學術界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其根本多數都是不僅相同的,課程思政便是需要全面的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嚴格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將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之中,使其每個課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種教育理念。
教育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師范類各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或者是非師范類專業選修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便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教育理論的基本體系,從而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教育發展的歷史、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技能,明確教師的職責與任務,樹立與當今基礎教育改革相符合的正確教育理念,形成運用教育原理分析問題、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從而培養學生對于教育事業的事業心和感情。
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中是存在一條較為重要的論述,那就是“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任何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都是蘊藏著教育的意味,或者說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味。并且還指出了:“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見他將育人、育德作為教育的核心。教育學是高職師范教育的核心課程。目前有許多教育學教材都繼承了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教育學的內容,吸收了其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教育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育人資源,例如世界的本源和辯證的唯物主義以及事物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哲學思想,是需要教師能夠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體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學課程是存在本質上的聯系,如果可以深入的進行挖掘和探索,那么必然能夠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的重要性,并且合理的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但是這些解決解決思路和方法并沒有發揮出長效的作用,如何形成長效機制,是當前高職院校重點思考的問題。首先應準確定位兩者,了解其關聯性。大部分高職院校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廣泛普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思想教育,然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從不同角度出發,其管理部門也有所不同,所以,應加強體制上的無縫銜接,促使教務人員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中,并系統學習與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其次在體制上進行相互的銜接也是可以更好地實現二者快速發展,使其教師可以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針對于學生來說,其思想道德素質是心理活動的方向和主導所在,然而價值觀的形成,則作為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過程中的關鍵所在,在學生沒有成年的情況下,那么學生的價值觀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人所帶來的干擾,照搬成年人的價值觀,并未形成自身的價值理念,而進入高職學習時期,學生的自我意識漸漸成熟,對各種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此時開展心理教育能夠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解決心理問題。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心理教育是寬松、自由的,并不是一味地放縱,尤其是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需要巧妙以及合理的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當的心理干預工作也是可以促進學生自身能夠健康的成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對于學生而言,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文化,并且將其內化成為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多數都是為理論方面的知識,傳統教育教學中多數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沒有能夠重視學生的心理需要,為了能夠更加高效地實現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重點關注,真正了解其心理所需,基于學生心理特征,尋求最佳教學方法,吸引學生,逐漸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積極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一是尊重。真正尊重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敞開心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引導。高職學生是存在好勝心以及上進心等方面的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促使其內心得以成長。
3.需要統籌學校和家庭以及社會資源
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來說,家庭影響是比較深刻的,學校和學生家庭密切聯系,不僅要對學生的成長情況有著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指揮家長參與到學生教育中,共同教育與見證學生的成長。同時,在學生教育中,社會大環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高職院校應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立足于社會熱點及重點社會問題,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講座活動,也可聘請社會優秀人員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團隊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在此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在活動中能夠充分的認識社會,切身感受到社會,為接下來步入到社會奠定出相應的基礎。
4.建立起完善的網絡平臺
課外心理活動和網絡平臺宣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不僅屬于心理育人,也是屬于文化育人和網絡育人的主要組成內容。黨中央和教育相關部門也十分重視這一部分的育人功能。早在2005年,國家教育部門結合共青團中央、衛生部門聯合制定了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了學校宣揚和普及學習健康知識的重要性,要求其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網站、書籍、板報、主題活動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需要通過“525”活動、心理月報等形式,使其可以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并且積極地參與合理措施,通過組織心理劇場和拍攝心理微電影等,讓學生多樣化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此之外,各個高職院校在每個學期基本上都會開展主題心理活動,尤其是每年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月和心理情景劇展演和主題心理特征等,其形勢為多樣化的,十分豐富多彩,同時因為互聯網的發達和便利,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心理教育也深受學生歡迎。QQ、微信、微博、校園心理網站等,都是學生樂于參與的線上平臺。課外活動和網絡平臺除了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外,在內容方面要盡可能地選擇那些積極正面、富含正能量、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使其能夠更好地實現對青年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引領。
總結:總而言之,“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改革教育教學的創新理念,是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也是落實教書育人主體責任,推動實現“三全育人”的有效方式。高職院校學生涉世未深而思想活躍,其人格和思想價值觀念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和穩定。對此,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培養學生積極樂觀、自信頑強、積極創新的思想,挖掘其潛能,引導學生認清多元文化,促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