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
(山東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核心在于建設理念的改革與創新,是滿足閱讀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高校圖書館雖然在空間上增加了功能性,對先進技術產品也取得了廣泛應用。但高校圖書館的目的是知識載體的保存與知識內容的輸出,在此層面的建設理念仍舊發展緩慢,如何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與先進理念建設智慧型高校圖書館是目前需要不斷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仍存在諸多障礙和挑戰,在某些方面相對起步較晚處在探索階段,在很多領域科技商品具有廣泛應用,但在建設智慧型圖書館中,高端科技技術融入圖書館建設方面相對落后。因此,在充分綜合科學技術與知識體系化的智慧型圖書館,不僅是對圖書館建設的一種勇敢嘗試,更是對學生最大效率獲取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的一次革新實踐。
近年物聯網技術突飛猛進,在多領域都取得了傲人成績。當我國目前高校圖書館的建設依舊停留在互聯網發展的技術層面,在一定意義上,只是將傳統紙質書籍文本信息的載體轉化為數字文本,并借助語言處理技術提高文本檢索能力。高校圖書館閱讀人員眾多,經常出現書籍閱讀完畢后未能按照指定位置放置,這就需要圖書館管理人員重復性的將散落書籍回歸原位。當出現書籍錯位時就會產生找不到書籍的問題。而整個過程中書籍定位就成為整個矛盾問題的核心點,而物聯網的優勢就在于精確定位,并對于錯誤區域的書籍進行信息警示,而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均未在此具有大規模的嘗試和應用,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建設應用與先進技術不匹配,成為阻礙智慧化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圖書館圖書檢索中,往往只能通過書籍全稱或關鍵詞搜索獲取精確圖書資源、熱門書籍推薦亦或者通過統計類型的排行信息隨機查詢。圖書館的目的在設計初衷并非書店,精確查找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當閱讀人員需要精確的查詢某個書籍時,檢索系統功能得到最大化體現,而當閱讀人員需要模糊查找意向型書目時,便不得不通過其他途徑去查詢相關信息并獲取相應書籍名稱以達到目的。而我國高校是匯集全國精英學子的地方,能夠最大限度地在閱讀時獲得最優選擇和效率尤為重要。諸如在搜索頁面能夠用形象化圖形界面橫向展現相關書籍、縱向展示傳承發展并在其他區域展示與之觀點流派與之對立的書籍內容信息,無疑對閱讀人員擴充知識儲備、培養嚴謹科學價值觀、增強個人思想獨立性具有重要意義,而這種功能性模塊在現今信息檢索方式中應用匱乏,極需進行不斷的研究和創新進行改善。
圖書檢索體系只是展示層面上的改進,其核心依據源于對書籍內容的充分理解與分類實踐應用。而這種體系的構建實際上就是模擬人類認知方式的一種機器智能應用,而機器應用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便是無限趨向于人類的思維方式。因此,如何能夠根據每個人的認知水平,進行機器認知系統的研究就是未來勢必攻破的阻礙之一。這種阻礙源于人類自身對自我思想的認識水平制約,同樣也依賴于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所以因此智慧圖書館在建設研究時,應充分考慮圖書檢索方式以閱讀需求為核心需求,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建設具有傳承性、遞進性、體系化的圖書檢索系統,然而目前仍是圖書館建設一大短板,這對于整個知識體系的實際應用具有普遍意義。
圖書館建設改革與創新需要在理念層面對圖書館的作用與意義進行研究。傳統圖書館雖然在建設方面充分融入了現代科技產品技術,但在理念上的創新匱乏,僅僅是將圖書館空間進行了空間上的功能性擴展,雖然相較傳統圖書館綜合性更強,添加了諸如休息、閱讀、電子閱覽等功能。但圖書館的內涵與本質在表現形式上并未有巨大突破。如何利用互聯網與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對圖書館中存在的重復性管理與查找書籍的錯誤反饋進行技術與理念上的結合與創新,最大程度為保證圖書的精確性降低圖書管理工作與閱讀人員查找書籍的成功率與便利性具有重要意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獲取的知識也是有限的,而如何將無限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整理最后呈現出滿足學生需求的知識內容是智慧型圖書館創新理念的重點之一。個體對自我認知的局限,導致學生在閱讀書籍時往往追求潮流或經典書目,往往會因自身認知局限不能根據自身認知能力獲得最恰當的知識內容,在盲目的閱讀中浪費大量時間。因此智慧圖書館理念的研究方向之一應該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書籍知識內容進行系統性、體系性的分析,并根據閱讀人員的閱讀歷史、閱讀習慣、閱讀深度等進行智能化評測,自動化的建立虛擬的個人知識儲備能力分析與個體認知能力分析,最后結合書籍、知識與個人認知能力相適應,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適合自己,且為提高學生閱讀時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提供條件。
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支持,對圖書館建設理念不僅要從硬件上進行革新,還要在軟實力上進行改革實踐。高校是匯集精英學子的地方,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匯集于此。當今我國在很多技術領域取得了領先水平,離不開國家對于人才不斷的培養、對尖端科技的廣泛支持。目前我國雖然各個領域均取得長足發展,但在很多高精尖領域與歐美國家有較大差距,在高校圖書館建設時,如果能吸取更多的精英人才參與到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對先進技術與理念產生興趣,并致力于為國家的科學技術共享自己的力量,無疑對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空缺填補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在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下,物聯網技術應勢蓬勃發展,基于科學技術為基礎,高效圖書館建設正在轉向智能化。紙質書籍內容信息檢索傳統模式仍舊依賴于對于書籍類型屬性的歸類,個體通過電腦收錄信息對需求書籍進行定位,從信息檢索到達預定位置進行查找,但此種點對點方式存在一種弊端,即存在當大量閱讀人員在閱讀過程時,書籍并不會完全按照精確的位置被收回放置,經常出現原本的固定位置轉變成區域搜索或者短時間尋找不到的情況。物聯網技術未來勢必更為精進,利用物聯網技術制作電子定位設備附著于書籍,并制作相應位置與之對應,能在最短時間內判斷書籍存放處與書籍之間的對應關系,并用軟件程序對信息進行跟蹤定位,能大幅度減少書籍管理員工作量,并通過書籍的準確定位實現精準搜索的目的。因此物聯網技術的嘗試與革新,使之能成為現實并廣泛應用,對于建設智慧圖書的信息與書籍實體對應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就在于“智慧”。在一定程度上,由紙質書籍內容儲存方式轉變成數據信息,只能算是載體的變化,完全達不到“智慧”標準。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機器智能化在很多領域實現超越人類能力的成就。而通過人類思維方式對文本進行理解和歸納較之通過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更有潛力,對文本信息進行的詞頻、結構、判斷的方式雖然已經應用廣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過對文本信息的前后關聯,通過語言內容對其進行情感與情緒判斷,并對其進行系統的屬性模型進行智能化建設。知識是無限的,人類個體能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以宏觀的角度看,知識在時間、流派、觀念、習俗、文化、心理、哲學上都有既定的傳承,既有縱向時間及傳承的脈絡,橫向上又有同類類型相似或對立的觀點,從個體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需求上同樣有可習得知識的能力水平差異。而這些如果在圖書館的檢索系統中具有相似的云數據功能,對閱讀者而言能獲得進階或深入性的學習提供條件。
分類及命名方式對浩瀚的知識進行了統計意義上的簡單化、人性化的意義。分類檢索的核心在于對書籍本體通過“屬性”進行分門別類。其特點即是對一本書進行定義,采用了一種總結判斷的概括性文本,對整本書在主題上進行定義和概括。優點是提升了檢索內容的效率。但一本書往往不僅僅是一個觀念,而對書籍的主題概括也受制于簡介文本的限制,就如同一個人類個體,我們往往能通過性格、情感、思維方式、道德修養、經歷成就進行定性判斷,但這種判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是多樣性的,我們只能概括性的對其進行規律性、穩定性的特點進行歸納總結,而不能用這種概括判斷定性個人,因為人在不同的情境,對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之間具有不確定性。對圖書館書籍同樣,在一定意義上,是將不同的書籍按照內容主題、作者年代與流派傳承進行編排并規范化,而其核心在于分類方法論中的屬性進行探究。而現今社會碎片化的知識獲取方式,傳統的分類方法便顯得冗雜繁復且效率低下。而對方法論的屬性系統進行研究與革新,并運用智能化的軟件程序計算處理,用多維度、多角度的特征模型替代傳統模式中內容主題的關鍵詞檢索模式,用更精細化的文本處理機器處理,智能化的細化文本模式替代概括式,對于未來真正智慧化、智能化的圖書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智慧圖書館不同于傳統圖書館,在實際應用實踐過程中,在充分融合智能門禁系統、照明系統、電子書籍、自助查詢、舒適環境等外部功能設施的基礎上,應當對圖書本身與知識內容的研究與創新進行充分研究,不僅要充分考慮到閱讀的舒適性,更要尊重圖書館的嚴謹性。利用互聯網增加知識儲存載體與檢索,利用物聯網技術提高圖書管理精確性,并有效減少圖書管理人員工作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新對分類方法論進行系統性、體系性的革新,并模擬個體認知能力結合知識儲備等建立個人虛擬知識儲備模型。從而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