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
(中共沅江市委黨校,湖南 沅江 413100)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有的題中之意,是人類文明進一步提升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人們偏向于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形成了比較嚴重的沖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態環境的徹底治理在短期內可能制約經濟的發展。
1.水土流失情況嚴重
受降水、復雜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影響特別是亂砍濫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國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69.27 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28.15%。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各級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水土流失現象相對減緩,但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西北部少雨干旱地區一些暫時還沒有受到影響的土地,也面臨著因為水土流失而逐漸被沙化的挑戰。
2.環境污染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
由于對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使有用的資源變為廢物進入環境,從而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各種危害:既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健康合理架構;也加快了資源減少速度,甚至使一些稀有物種瀕臨滅絕。以長江生態為例。長江曾經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隨著長江流域經濟高速發展,沿岸頻繁的人為破壞活動,長江流域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使得長江魚類資源不管是產量還是種類都呈銳減態勢。
1.傳統觀念導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漠
經過幾千年沉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維基本固化。人們往往依據自己生存地方的現有條件,因地制宜地生存和發展。但在尋找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基本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建設。
2.消費需求增加刺激掠奪式開發進一步發展
我國十四億人口,基本的消費需求是非常龐大的。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穿著追求時尚和檔次、彰顯個性;食品追求便捷、注重包裝、偏向奢侈,導致“舌尖上的浪費”日趨嚴重;出行追求舒適快速,私家車保有量越來越多。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截至2020年6月,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7 億輛,而機動車保有量更是達到了3.65億輛。《2020 中國汽車后市場白皮書》預測,中國將在202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汽車保有量最大市場。
這些消費需求的增加,使人們不得不向自然界大規模攫取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物種逐漸減少,資源逐漸匱乏。特別是一次性用品的大規模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容小覷。
3.經濟效益刺激加大生態破壞的力度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眾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上受設備及技術限制,對環境污染較大。一些地方政府對環境污染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為了追求地方財政的高速增長,引進一些高污染企業,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洞庭湖資源豐富,水中盛產魚蝦,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但是隨著湖區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對土地開發利用力度加大,一方面人們不得不從洞庭湖中攫取生產生活資料,越來越依賴于水資源。以湖南省沅江市為例。作為傳統農業縣級市,沅江身處洞庭腹地,湖洲、水面占全市總面積的50.84%;耕地僅占總面積的26.63%。多年來,很大一部分人依靠用蘆葦造紙,從水中捕魚、取砂石等方式賴以生存。沅江有建檔立卡漁民2407戶6473 人。這支龐大的隊伍完全是從水里討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都依賴漁業資源得以解決。還有很多沒有建檔立卡的,到了捕魚旺季,全家出動捕魚,收獲頗豐。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產活動的進一步拓展,形成與水爭地,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趨勢:造紙廠對水環境及空氣造成嚴重污染,過度捕撈使得魚類資源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呈現銳減,過度采砂導致河床下切,影響行洪安全。
要改變傳承了幾十上百年的生活方式,難度是比較大的。因此,實現洞庭湖區的生態修復與治理,首先遭遇的瓶頸就是轉變地方政府及相關老百姓的觀念。
隨著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通告,長江流域從2020年1月1 日起實施十年禁漁計劃。全域禁止捕撈,漁民全部上岸,有利于長江魚類的繁衍生息,保護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但是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應該注重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漁民上岸的生活才真正有著落,高質量的就業才有保障。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就是緣木求魚。如何對修復生態環境和發展當地經濟進行科學謀劃,是全面禁漁背景下的一個重要課題。
洞庭湖區十年禁捕已經全面實施,但禁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基層干部的日夜值守和對非法捕撈者的圍追堵截。盡管洞庭湖區現在有一部分法律條文,《湖南省洞庭湖蓄洪區安全與建設管理辦法》《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洞庭湖管理條例》等,一方面,這些法律條文對于保護魚類資源的具體措施缺乏明確規定;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不了解熟悉這些相關的法律,有少數人對因為非法捕撈被追究法律責任產生抵制甚至對抗情緒。修改完善洞庭湖生態治理的法治體系,提高洞庭湖區人們的法律意識,讓治理措施和懲治措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是洞庭湖生態治理長效化的有力保障。
列寧曾說:“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洞庭湖區的生態修復治理離不開湖區人們的共同參與。因此,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讓人們認識到,對洞庭湖區的生態進行修復和治理,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從而增強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
第一,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態修復和治理的實踐,關鍵在于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長久以來,在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中,總認為“人是萬物的靈長”,把自然資源當作只需開發和索取的對象和工具,通過無止境地改造和征服自然來滿足人的各種需求。長此以往,使得環境污染、物種減少乃至消失,干旱或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自然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越來越嚴重。在洞庭湖區進行生態修復和治理,一是要引導人們樹立大生態觀。良好的生態,不僅關系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關系到人類的永續發展問題。在解決現實中生態問題的同時,更要放眼未來,意識到生態的破壞在朝夕之間,而生態修復卻是長期而艱難的,有些破壞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生產生活不能只顧當前的經濟效益。二是改變生活方式。洞庭湖區魚類資源豐富,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魚類生長需要良好的水生環境和較長的生長周期。要改變湖區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水生資源的依賴和優越感。動輒以能吃到“野生魚”“河魚”為榮,甚至不惜浪費。
第二,樹牢生態修復治理人人有責的意識
科爾曼指出,“最貼近環境而生活的人最了解環境。”洞庭湖區的生態修復和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湖區人們,這是長效治理的內生動力。當前,最需要人們執行的是十年禁捕。要做到全面有效的禁捕,僅靠基層領導干部的監督是不夠的,關鍵在于當地老百姓的意識提高和行動自覺。讓老百姓意識到洞庭湖生態修復和治理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生動體現,從而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
隨著漁民全部上岸,洞庭湖禁捕工作成效明顯。但是漁民在水上生活了幾十年,上岸之后的生存發展和經濟保障,成為考驗當地政府的試金石。鄧小平說,“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只有加快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才能更多更好提供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洞庭湖區經濟轉型,一是要徹底淘汰造紙等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大力發展以洞庭湖生態資源為依托的種植、養殖等生態產能。以湖南沅江市為例。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是典型的地貌特征,沅江市蘆葦面積45 萬畝,占到全市總面積的14%,年產蘆葦35 萬噸。蘆葦以前主要用于造紙,由于對生態環境存在較大污染,造紙企業退出,蘆葦被棄置在湖洲,既失去了經濟價值,又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新的挑戰。協調好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成為沅江市禁捕退捕后經濟轉型發展的當務之急。沅江市嘗試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發展以蘆葦為依托的蘆菇、蘆菌的種植產業,以水資源為依托的“四水農業(生態水稻、生態水產、生態水果、生態水生蔬菜)”
二是要引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現代產業,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最持久動力,必然要依賴創新。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要建設管理好高新產業園區,使產業發展由依賴資源優勢轉為依靠技術優勢,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既能給上岸漁民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又能解決經濟上的難題,滿足湖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作用。要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規劃、實施洞庭湖區的生態修復和治理措施,實現治理長效化。一是完善洞庭湖區生態修復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標準;二是建立操作性強的生態補償機制,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營造氛圍,加大普法力度,讓老百姓知法、守法,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生產生活的各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