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艷
(山東省廣饒縣融媒體中心,山東 廣饒 257300)
引言:信息時代,記者的職責之一就是在社會熱點事件發生之后,第一時間與當事人進行交流并對其進行采訪,并將采訪內容進一步加工后向大眾進行播報。因此,記者在采訪當中的應變能力對新聞采訪能否順利開展、新聞內容的采編水平和質量高低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從業者應當不斷強化應變能力,保障新聞報道具備其應有的作用和效果。
由于新聞記者是距離突發事件最近的職業群體之一,因此,在采訪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環境或人為因素導致采訪受到阻礙。為保障采訪順利開展,新聞記者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征的應變能力:首先是變通能力。通常新聞事件的發生現場情況十分復雜,且形勢隨時變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能受到的阻礙也是多種多樣。面對復雜的采訪環境,新聞記者應當具備一定的變通能力,一旦發現采訪過程受到阻礙,可以通過改變采訪方式、變換采訪策略、調整采訪問題等方式保障采訪工作順利進行。其次是創新能力。隨著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廣泛,對新聞媒體報道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新聞記者應當不斷強化采訪創新能力,對自己準備的采訪問題與采訪對象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保障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另一方面還要做到有效創新,使新聞報道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受眾,促進新聞媒體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是抗壓能力。記者工作任務繁重,且工作節奏較快,由于在采訪過程中面臨的情況十分復雜,可能存在的挑戰也非常之多,很多采訪工作并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需要記者跟蹤幾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篇較有深度和意義的報道,因此,記者要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能夠針對采訪工作中帶來的壓力進行及時的調節,并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狀態進行優化,促進新聞采訪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因為新聞行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對信息傳遞主體的新聞記者就要求具備把握新聞熱點的較高能力。然而,在現實過程中,一些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中,往往思路較為落后,意識較為薄弱,很難對新聞熱點進行敏銳捕捉,只能觸碰到事件表面,對于事件深層次的新聞價值的挖掘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于新聞媒體報道的需求,也很難吸引更多的新聞受眾,對新聞媒體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一定的阻礙[1]。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聞記者對社會問題的收集渠道來源也在不斷擴張,然而,很多記者對于熱點問題和事件的篩選和過濾能力有限,不能在眾多社會新聞當中選擇出具有采訪價值的新聞和熱點,導致新聞媒體的報道質量下降,無法將事件當中的有效信息向媒體受眾進行傳達,最終使媒體的公信力與有效性不斷降低。
采訪前期準備階段是保障采訪順利進行的基石,也是提高采訪質量,促進新聞采編水平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很多新聞媒體當中,記者和相關采編人員對新聞采訪準備階段的工作不夠重視,一些記者僅僅準備了針對采訪對象的問題,對于采訪的引入環節、拓展環節等沒有進行周密的布置和準備,導致采訪過程過于生硬,對采訪對象和記者雙方的感受和體驗都十分不利。還有些記者沒有針對采訪過程當中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采訪問題的額外設計,導致一旦采訪陷入停滯,記者無法利用其他問題對采訪進行進一步推進,使采訪工作受到阻礙。
還有些熱點新聞由于事發突然,很難使記者進行及時反應,采訪前也難以獲取事件發生的背景資料,采訪工作只能憑借記者的專業素養以及應變意識向下進行,無法保障新聞采編的質量和水平,對記者的工作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在采訪過程當中,記者的采訪能力與采訪流程也同樣影響了新聞采編的優劣。一些記者由于采訪經驗較少,在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時,難以及時抓住重點并進入正題,導致采訪成為了“聊天”,既無法貫徹采訪工作的初衷,也浪費了雙方的寶貴時間,導致新聞采訪工作的水平受到限制[2]。另外,在突發事件發生時,一些記者由于各種原因,如應變能力較差、準備工作不足等,很難對原定的采訪內容與問題進行有效調整,使采訪工作的過程無法繼續,新聞質量不斷降低。
還有些新聞記者受到新媒體時代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對采訪問題沒有進行細致研究,在采訪過程中過于重視新聞事件的商業價值,而對于人文關懷精神則著眼甚少,導致事件當事人或弱勢群體受到二次傷害,違背了新聞記者的行為標準與規范。
要提升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當中的應變能力,首要的,就是要使記者不斷提升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捕捉能力和篩選能力。高水平的記者應當能夠在大量新聞渠道當中進行篩查和選拔,對具備新聞價值和內容的渠道進行有效采編,一方面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保障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抓住高質量新聞內容和信息,不僅有利于新聞報道的進一步發展,還能使記者做好采訪準備工作,并有利于記者對相關熱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使新聞媒體的傳播效果和受眾不斷擴大,使記者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通常來說,有效提高記者對新聞熱點捕捉能力的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分析新聞案例
在新聞媒體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多經典新聞案例能夠對記者的采訪工作提供有效參考。記者可以通過對經典案例進行分析,對當時的采訪問題與采訪方式進行研究,為自己的采訪工作提供思路和素材,并對經典新聞案例的特點進行分類和探討,使自己的熱點敏銳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2.對突發事件進行有效梳理
由于熱點和突發事件給記者準備和了解的時間較少,因此記者應當鍛煉自己在較短時間內梳理事件脈絡的能力,使其對突發狀況的應對和變通能力不斷提升,促進采訪工作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改進。
3.強化篩查選擇
雖然新聞信息收集渠道不斷拓寬,然而信息質量良莠不齊,需要記者進行細致深入的篩查和研究,從而找出具有采編價值的新聞內容。記者應當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從實踐當中獲取真理,不斷提升自身對新聞素材的敏銳程度,能夠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渠道當中找到具備新聞價值的素材,使媒體采編質量和水平得到不斷發展。
高質量的采訪準備工作有助于記者對采訪對象更加全面的了解,使采訪工作更加深入,促進新聞采編質量,另外,還能使記者對采訪過程當中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能夠使采訪工作更加順利進行,保障采訪工作水平有效提升。在傳統媒體行業,一些記者對采訪準備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無法針對采訪對象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導致采訪問題很難深入新聞事件的實際,使新聞采訪失去了其本來意義[3]。新聞媒體記者應當不斷強化對采訪準備工作的重視程度,一方面根據采訪對象的實際情況對采訪問題進行有效設計,使其能夠觸及到新聞事件的根本價值,促進采訪工作更加深入,另一方面拉近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降低采訪對象對記者的抵觸情緒,使其配合程度不斷提高,保障采訪工作更加順利。
在采訪工作正式開始之前,記者還應當對整個采訪工作進程進行系統的梳理,對采訪的引入、采訪過程的問題、采訪結束時的感謝與告別等各環節進行設計,使采訪工作更加人性化,也使采訪對象更加容易接受。此外,記者還應當針對采訪過程當中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和意外情況制訂出相應的應急預案,對備用問題線路進行設計,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使新聞采編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采訪工作不僅包含記者與新聞當事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還包括記者對事件整體的理解和把控。對新聞事件當中細節的不斷挖掘才是新聞報道的價值所在。一些新聞媒體記者對于細節問題的重視程度不足,僅將目光放在與事件當事人的溝通上,對新聞事件的整體把控較弱,不利于新聞采訪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相關記者和工作人員應當不斷強化對新聞事件細節的重視和處理,密切關注采訪對象以及事件發生地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在人物訪談類和傳記類欄目的采訪當中,記者和工作人員更應當注重采訪對象的神情姿態,對其在采訪過程當中產生的反應進行及時判斷,并采取一定手段將采訪工作進一步推進。這也要求新聞記者對心理學擁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能夠對常見的微表情表現出受訪者的心理狀態做到心中有數,不斷提升采訪水平,使新聞采編質量得到長效保證。
除了受訪當事人之外,新聞記者還應當時刻關注新聞事件發生時間以及場合地點,對事件當中的所有細節信息進行串聯,并與語言采訪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正面采訪與側面調查相統一的采訪方式,使新聞價值得到有效傳播。
在新聞記者的采訪過程中,以記者與事件當事人面對面的溝通為主。因此受訪者的受訪狀態對于新聞記者的采訪質量也同樣具有著重要影響。一些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當中沒有注意問題的設計和語言藝術的有效利用,導致有些采訪過于直接,一方面不利于受訪者或當事人對采訪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新聞采訪的工作質量。因此,在采訪過程之前,新聞記者應當根據新聞事件的實際情況對采訪問題進行優化設計,在直擊重點的基礎上引入語言藝術,讓受訪者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與此同時,記者還應當在較為尖銳的問題后進行問題備份,防止采訪停滯的尷尬情況出現[4]。記者在引入采訪的過程當中,應當有禮有節,不卑不亢,在自我介紹完畢后較為流暢地進入到采訪環節,避免比較生硬的過渡,使新聞記者與受訪者雙方都能夠實現享受采訪,熱愛采訪。另外,在對受訪者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還應當時刻關注受訪者的表情和神態,并對其情緒進行理解,一旦發現受訪者對新聞記者拋出的問題具有抵觸心理或不良情緒,新聞記者應當及時按照采訪預案上的安排及時變換提問方向,使受訪者能夠接受,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盡量杜絕“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尷尬情境。
對新聞媒體而言,突發事件或熱點問題背后的新聞價值才是記者應當關注的焦點,在進行采訪的過程當中,記者不應當偏聽偏信,而應當聽取盡可能多的當事人與受訪者的意見,將整個事件和問題框架進行有效描繪,并將其制成一篇高質量的稿件。此外,在社會問題例如對刑事案件進行報道的過程當中,新聞記者也不應當僅將目光放在嫌疑人以及證人身上,還應當聽取相關執法部門的意見,并邀請執法人員針對熱點問題進行科普,使媒體受眾對其了解更加深刻,使新聞采訪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意義。
結論:總而言之,在現代新聞媒體當中,新聞記者的采訪是媒體報道的主要來源。傳統采訪過程當中,由于記者應變能力較差,故此存在一些問題。新聞記者應當不斷重視應變能力的培養,從熱點捕捉、采訪準備、提問方向、采訪手段、重視細節和新聞價值等方面不斷努力,使新聞記者的采編水平得到有效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