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知雨
(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0)
通常來說,文化業和旅游業“各自為營”,但在具體發展中存在著資源重疊現象。文化資源是二者融合的基礎,而創新則是文旅融合的關鍵因素,此時科學與技術可為文旅融合提供技術支持。隨著文化旅游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文化旅游成為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文旅一體化趨勢下,旅游品牌建設的全面落實,已然成為諸多旅游區的重要發展舉措。文化作為旅游品牌的重要構成要素,始終備受關注,就旅游市場而言,憑借景區資源,將文化內容融入到旅游全程中來,達成景觀和文化的統一,不僅可以提升景區旅游軟實力,還能夠良好的促進文化傳播,進一步提升地區文化影響力。
處在文旅融合的大前提下,公共圖書館職能以及作用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趨多元化,圖書館充分發揮了自身特點和優勢,在不同層面助力了旅游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圖書館為旅游業提供旅游信息服務上和作為人文地標吸引游客上。旨在充分適應文旅融合的發展需求,新時期的公共圖書館在社會實踐中一定要明確好自身角色和定位,之后在此基礎上全面發揮出自身作用,從而為文旅產業融合式發展助力。
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發揮公共圖書館職能和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旅游行業發展,還可以更好地強化旅游業發展成效。
其一,政府機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愈加重視,再加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連年提升,公共圖書館在國內文化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東西方國家公共圖書館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合作程度日漸加深,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空間得以拓展。
其二,公共圖書館在履行自身職能、發揮自身作用的過程中,利用地區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召集社會力量去開展多元化的旅游展覽項目,這就使得公共圖書館的對外影響力大大提升,也為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促進了地區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三,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中國和其他國家進行了頻繁的貿易往來,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方針的引導下,國內公共圖書館和世界各國圖書館之間的往來合作愈加深入。如上所述,國內文旅融合勢頭正猛,旅游產業因此也得到了深入性發展,在廣泛合作的前提下,一系列融合舉措均得到了全面落實,這便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契機和保障,使得文旅融合之路愈加順暢。
文旅融合趨勢下,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得以彰顯。公共圖書館推廣工作如期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有效的推廣全新旅游形式。
其一,隨著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穩步攀升,加之民眾精神需求日趨多元化,人們在旅游的時候普遍青睞于具備絕佳體驗感的旅游模式。以民俗旅游為例,游客們遠離城市的喧囂,在民俗中感受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使得心靈得以凈化、情操得以陶冶,在公共圖書館的推廣作用下,此類全新的旅游體驗形式便會被更多人熟知。公共圖書館憑借地區民俗旅游資源,在對其進行一定的包裝和利用之后,由圖書館創立了全新的體驗模式和展覽模式,受眾便可通過線上線下體驗的方式去深度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并渴求參與獨特的民俗之旅。基于上述所言,文旅融合期間,公共圖書館通過建立更為廣闊的體驗平臺,讓廣大讀者可以深入了解旅游知識,如此便可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繼而促進國內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其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3D技術和4D技術等均得到了廣泛應用,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中的價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揮。譬如公共圖書館利用線上交互平臺,使用4D虛擬技術,可以將地區旅游資源虛擬呈現出來,給予受眾一個全新的旅游體驗。特別是對于那些渴望旅游但沒有時間的受眾,圖書館借助此類先進的技術運作,開創了“云旅游”和“云體驗”板塊,全面提升了此種旅游形式的宣傳效果,也推動文旅產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公共圖書館物質文化至關重要,其獨立于館員、受眾的意識之外,是圖書館長期發展所積累的物質財富,主要囊括了場館規模建設與文化設備更新兩項內容。建筑施工環節,公共圖書館物質文化主要體現在選址層面、建筑風格層面、內部裝修層面,可借助文化平臺,融入地方特色,突出獨特的人文色彩。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要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如此方可為讀者提供精細化服務。譬如,整個公共圖書館要實現信息化建設,全方位、多角度的為讀者提供所需資源。另外,館藏資源是圖書館物質文化的重點,最能彰顯圖書館的特色,所以務必要不斷的充實館藏,購進新書、好書,如此才能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和不同職業讀者的閱讀需求,但同時一定要體現地區特色。
首先,思想上要給予重視。公共圖書館無論是領導還是館員,務必要意識到圖書館內部精神文化建設的意義,尤其是圖書館領導,務必要對圖書館基本發展定位和方向加以明確,使得全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此才能更好的履行崗位職能,發揮出圖書館的諸多作用。
其次,樹立“讀者至上”的服務精神。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開展中,需要按照自身特色和服務原則,總結出符合本館發展需求的工作口號以及精神。服務才是文旅旅游品牌建設的先決條件,公共圖書館要樹立“讀者至上”的服務精神與態度,如此才能建立起極具自身特色的服務品牌,之后便可轉化為獨特的精神財富,更好更優的滿足旅游市場發展需求和廣大游客的需求。
最后,提升館員素養。公共圖書館精神文化形成后,需要向每位館員灌輸這種文化理念,使得每位館員均認同此類價值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培訓,鼓勵館員由原有的被動服務轉變主動服務,建立一批素質硬、修養高的服務團隊。誠然,具體實踐過程中,可按照圖書館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和外界建議適當調整館員教育模式,唯有如此方可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從根本上強化公共圖書館的工作水平。精神文化的教育和傳遞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公共圖書館若想使圖書館的精神認真地貫徹到每一位館員身上,那么館員在工作崗位上便會以身作則,此時圖書館的精神文化理念便成為推動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力量。
公共圖書館制度文化建設至關重要,制度實施的好壞決定著公共圖書館服務效果的優劣。在公共圖書館進行制度文化建設期間,務必應遵循傳統行政機構的治理模式,在國家體制規章范圍內,按照圖書館發展實情,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制度一定要體現出“民主”、“平等”、“法制”等一系列要素,與此同時還要優化獎懲機制,切實維護館員利益,從而保障館員的工作熱情飽滿,如此才能為受眾提供精細化的閱讀服務。另外,公共圖書館還需要向相關機構提議制定有關政策,融入社會力量,一同致力于公共圖書館建設。
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期間,要立足于文化角度去增強景區吸引力,使得人文精神和人文景觀相融,注意在旅游資源建設和開發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容,從而讓景觀更具人文價值。若想讓旅游資源變成極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期間還要通過獨特、有效的載體來突出其文化內涵。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時期的公共圖書館要發揮出資源優勢和平臺優勢,創建景區文化窗口,由此去增強受眾體驗感。譬如可在景區內建立歷史圖書館,賦予景區絕佳的人文魅力,落實“圖書館進景區”的發展策略,還可開展“實景演出”等一系列活動,將符合景區特點和精神的書籍、演出等帶進景區內,由此加深景區文化內涵,吸引更多游客參觀。
我們通常所說的研學旅游又被稱之為學習旅游,但其并非只是簡單的學習之旅,而是集學習、考察、交流、旅游于一體,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模式,這完全和現代教育趨勢、現代旅游發展趨勢相吻合。處在文旅融合趨勢下,研學旅游為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夯實了根基。像美國和日本以及俄羅斯等國,紛紛組織學生在節假日去圖書館參加活動,這些便是極為典型的旅游研學案例。最近幾年,國內文化事業突飛猛進,公共圖書館開始融入研學旅游大潮,并且成為研學旅游開發的主陣地。湖北省圖書館和太原市圖書館以及濟南市圖書館等多家機構,按照自身發展結構和館藏特性,紛紛開展了以戶外開發和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研究活動、旅游活動。譬如2018年湖北省圖書館和環保中心共同舉辦了“獨生子女”戶外展活動以及“兒童趣味戶外展活動”等,國家圖書館也制定了閱讀旅游計劃,這些都將為公共圖書館走文旅融合之路指明了方向。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網紅圖書館風靡社會。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一則“乞丐也可以進圖書館”的新聞讓杭州圖書館名譽海外,并且社會中還出現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紅色圖書館,以國家圖書館和海濱公共圖書館以及懷柔匯源書店等為典型,這些圖書館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和旅游業實現了聯合。從文化旅游一體化角度去審視,天津濱海新區文化中心圖書館就屬于網絡紅色圖書館的先進案例,其不僅改變了現如今圖書館建筑給人們留下的刻板印象,還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建館風格,對文化和旅游之間的融合進行了大膽嘗試。所以說,公共圖書館作為文旅融合的核心載體,日后的建設和發展中,務必要深入性開發地區特色資源,創建多元化發展的公共圖書館,要全面展現地區風土人情和精神面貌,讓公共圖書館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再通過文化資源和文化活動的融合,促進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旨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影響力,公共圖書館一定要有所作為,要抓住轉型發展的機遇,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深挖地區特有的人文資源以及旅游資源等,通過資源上的相互補充,一同服務于地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公共圖書館要在保障文旅融合的基礎上,對建設模式加以創新,締造全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最終成為地區文明的載體,成為地區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