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瓊
(瀘州市敘永縣龍鳳鎮初級中學校,四川 瀘州 646000)
所謂地理區域認知,指的是學生通過認知與實踐,能夠在一定標準的規定下將地球表面根據不同尺度、不同類型與不同功能分成若干個區域,并通過觀察各個區域之間的特點、關系等加深對地球認識的過程。而地理區域認知能力則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掌握地理知識,認知地理學的基本方法,學生具備地理區域認知能力便能形成一定的區域性思維,并能夠站在區域認知的角度上通過比較和分析區域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各區域的特征,從而更加深刻的掌握初中地理知識。
雖然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成為當今學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學理念,但在當今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仍會有部分教師會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過于重視“教會學生知識”而忽視“教會學生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常常表現的過于主導,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從而嚴重影響了初中生地區域認知能力的形成,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參與性,便很難對系統的地理知識產生共鳴。
由于初中地理并不是一門主要的考試科目,許多教師便會產生地理教學不重要的錯誤認知,甚至在目前的初中教育中,初中地理教學的課時安排要明顯低于語數外等主科,這就導致了很多初中地理教師為了能夠快速的提高地理教學的速率,加快教學進度,而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也缺乏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明顯下降,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也無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得到良好的培養。
由于初中地理一門跨學科的綜合型學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復雜和繁多,而初中地理的課時時間有限,很多教師為了能夠有效提高教學開展的進度而過分使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導致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學生缺乏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而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多半來源于興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若想通過課堂教學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強化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質量,就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針對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的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引導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進行理解學習。并且由于初中地理知識很多都是根據氣候、經緯度、地形分布等方面進行劃分的,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定位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以圖導學的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為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形成夯實基礎。例如,在講解“北方地區”時,初中地理教師便可借助地圖和地球儀等教學輔助工具,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到我國南、北方是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的,并通過觀察“黑土地”與“黃土地”的分布進行分類讀圖,并結合相關地圖從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讓學生更好的記憶與理解北方地區的特點;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音頻、影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
地理區域認知能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一種。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時,就要嚴格遵循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如,在為學生講解基礎的地理理論知識時,教師可在學生出現問題和困難時,引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中相關的文字資料和地圖,從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習知識,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或者,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如,在學習“氣候類型”時,教師便可在課堂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并引導學生根據區域特點畫出思維導圖。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對這部分的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這對提升學生區域認知能力也大有幫助。
總結:總而言之,培養初中生地理區域認知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科知識,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客觀的分析自身在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善,時刻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