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洋
(鄰水縣王家鎮中心小學,四川 廣安 638516)
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難點。小學語文閱讀包含了對漢語字義詞匯的理解、語法句式的應用以及文章的理解分析和綜合把握。學生的閱讀能力對閱讀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以及閱讀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未知的事物擁有強烈的求知欲。然而,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正確意識到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仍然按部就班地根據語文教材進行教學,刻板的閱讀教學模式導致語文閱讀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而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刻板的課程教學難以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導致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佳。例如,教師在《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先進行生字詞教學,再逐字逐句進行翻譯的方式是現階段語文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語文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現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將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當作閱讀教學的唯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閱讀題目的講解中,忽視了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部分教師和家長不鼓勵甚至阻止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導致學生閱讀量較低,長此以往,學生狹窄的閱讀量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1]。同時,小學階段學生初步學習語文,對漢字語言詞匯的掌握有限,大量地閱讀有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現階段部分教師對閱讀不重視的態度導致學生的閱讀量難以提升,進而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素質教育的發展提高了語文教師對閱讀教育的重視,然而傳統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限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重視閱讀解題能力的教學,對學生缺乏閱讀方法、閱讀感悟方面的指導,導致學生閱讀能力普遍不高。而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缺乏教師指導,學生對書籍的盲目選擇導致閱讀效果不佳。
課前預習是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式,通過課前預習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為學生今后語文閱讀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2]。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閱讀,通過完成預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通過預習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了解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讓學生對自身的閱讀水平有明確的認知。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文章提出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問題,將無法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與教師相互交流分享,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進而有效提高閱讀效果。同時,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指出文章中的難點知識,鍛煉學生的閱讀心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閱讀基礎和閱讀能力的不同設置不同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預習,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有限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拓展教學,利用豐富多樣的課外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閱讀課外書籍,潛移默化地提升閱讀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閱讀情況為學生挑選積極向上的課外讀物,為不同階段的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籍,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使用豐富幽默的教學語文進行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教師可以利用課文的這一特點設置故事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閱讀探究。不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教師要為學生推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書籍。以五年級為例,語文教師在五年級閱讀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推薦《世俗奇人》《騎鵝歷險記》《城南舊事》等課外讀物,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結合教材文章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點教學是導致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閱讀意識,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語文教師要豐富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還要將閱讀方法教授給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鳥的天堂》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設計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閱讀和思考中的收獲和想法總結成觀點,并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布置預習任務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開展課外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外,還有許多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語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