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盈
(鄰水縣王家鎮中心小學,四川 廣安 638516)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為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理念,教育要由教師作為主導,教學應由學生作為主體。在信息化時代,教育領域遇到了新的問題和挑戰,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采取對應措施,將學生主體性融入實際教學當中,使信息技術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
主體性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是指要從自身愿望以及需要為主,努力開展相應行動使目標和愿望得到達成的心理狀態[1]。而學生主體性要在實踐過程中利用能動性和目的性進行活動開展,其中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其一是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夠利用自我意識,并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需要具備有計劃性的行動力,學校將學生主觀能動性運用于信息技術的學習當中,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掌握知識技能。其二是創造性,學生充分運用大腦,并利用已有經驗,產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精神產品,這一能力具有創造性意義,因此又稱之為創新能力。創新能夠幫助個人成長,促進國家發展,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當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更好實現學生主體性。其三是合作性,學生通過自我學習以及自我提高,使自身不局限于原有范圍之內,在與他人開展互動合作之時,能夠收獲知識經驗。在信息技術教育中,開展合理教學活動會使學生具備合作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發展。
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能夠從觀念以及技術上促進學生自主性得到實現。從觀念角度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如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與傳統應試教育形成對立,由于在當前教育領域,開展運用信息技術,使得教學觀念、內容、方法以及模式都產生了深刻變革,因而信息技術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素質教育的開展進行有力支撐,甚至會促進教育體制產生根本性變革;其二是當今教育以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為主,需要使學生形成分析判斷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其三是互聯網時代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因此信息技術教育能夠發揮學生積極性,完成從“教”到“學”的教育模式轉變;其四是如今推行終身教育,信息技術能夠發揮自身優勢,使學習者可以跟隨時代發展,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學習,進而提升自我[2]。
從技術角度上信息技術能夠支持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在現代教育當中,已經興起使用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風潮,同時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技術也逐步融入到了教育領域,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必然受到改革和突破,因此運用好信息技術這一科學手段能夠幫助教育教學得到更好開展,使教育體系得到完善,提高學生自主性,使教育的價值得到最大發揮。
信息技術教育對培養學生主體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分析這一教育的具體方法,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信息技術是一門兼具操作性和理論性的課程,因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引導學生從獨特角度開展學習,促進學生主體性得到提高,當學生對課程更加認可時,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自覺探索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運用技術手段為學習提供動力。因此需要廣大一線教師重視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教育教學并非一成不變,需要對方法進行不斷創新,同時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設置目標和計劃,通過科學培養訓練使學生主體性得到發揮。具體教學方法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是重視思維能力培養,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獲得發散性思維,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之時,需要探究思維訓練的方式方法,并結合學生具體情況,使訓練具有實用性;其二是開展頭腦風暴,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可以不斷提出問題,并讓學生勇于表達觀點,利用自身創造力對問題進行合理解決,無論是何種辦法,只要通過實踐能夠使問題得到解決就是合理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性會得到有效激發;其三是開展推理想象的訓練,在面對知識時,學生需要對知識進行創新思考,并積極開展想象,使思維得到發散。
在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時,教師應當注重開展合作教學,通過設置學生小組,并與教師進行合理互動,會使學生體會到團結協作的樂趣并獲得知識技術[3]。互動合作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會表現為信息協作能力,具備這一能力的學生可以通過對信息途徑以及工具進行合理使用,與外界從多維度建立起和諧關系。同時教師應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評價,以便更好指導學生學習,不僅是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重視評價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有所收獲,進一步改善學習方法,促進自我成長。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應重視素質教育并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發揮自我價值。教育改革使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得到豐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為教學方法的實施奠定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從學生主體性出發,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發揮創新能力,將教學工作進行合理落實,營造良好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最終提高綜合素質,完成自主性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