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紅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高速公路服務區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路與人的紐帶,直接向司乘人員提供服務,是高速公路服務品質的有效載體,也是高速公路沿線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展示窗口。到“十三五”期末,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約51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5萬公里、約有3000對服務區投入使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如何將以云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等為基礎的“互聯網+”應用于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優化服務區經營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是高速公路服務區發展亟需解決地課題。
現有服務區一般建有停車場、衛生間、餐廳、超市、加油站、維修站等基礎功能設施,能滿足車和人的基本需求。但深層次人性化服務較為缺乏,無法滿足車和人的多樣化需求,產品及服務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不夠,抓眼球的、有特色、有創意的服務區不多。
服務區的面積普遍偏小,尤其在節假日時期,停車場爆滿,導致部分車流倒灌主線,產生安全隱患。危化品車輛的停車也面臨停車位偏少的窘境。男女衛生間的匹配度不合適。缺乏停車位空余位置的顯示與導引等硬傷。
不同區域、不同路段、不同服務區提供的服務標準、服務業態、服務態度品質不一樣,導致服務區服務管理制度、標準體系差異較大。不統一的服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服務區標準體系及相關規范,導致服務區的服務標準與品質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近年來,我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在設計建設過程中日益重視生態管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但始終難以徹底走出“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成果并不顯著。服務區的土地集約利用、污染物控源減排、循環再生等方面仍有很大改造提升空間。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上共有3000余對服務區,部分服務區設有信息中心或情報站,協助公眾獲得沿途車流信息,但總體而言,并沒有形成信息的聯網化和規模化。交通信息的互聯互通、營銷信息的開放共享、服務實時互動還未能有效形成,公眾的信息需求無法有效滿足。
每個服務區策劃建設運營時,要結合區位優勢以及當地風貌,突出自然經濟文化特征,打造特色服務區。大力推行服務區+文旅,服務區+餐飲,服務區+綜合體,服務區+特色店,甚至多種業態的疊加。如蘇州陽澄湖服務區以“夢里水鄉,詩畫江南”為主題,走進服務區猶如在江南水鄉、蘇州園林里漫游。金義綜保區進口商品直購中心落戶浙江金華服務區,現場采用完稅商品直銷與跨境商品“線上體驗、線下購買”的模式,既方便又快捷。四川天全“熊貓主題文化服務區”推出“熊貓家源”和“G318中國景觀大道入藏門戶”兩大主題IP,傳播四川獨有的大熊貓文化和川藏線公路文化。結合功能完備性,可分門別類打造為基本服務區、主題服務區、綜合服務區,同時結合高速沿線文化、地理、旅游等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強化“一區一特色”“一路一系列”主題服務區。
各相關部門應針對不同區位、經濟發展水平,實事求是的制定服務區面積、管理用房面積的行業規范,指導各地具體實施,確保服務區的基本用地面積,同時有效提升單位土地用地效應。圍繞規劃布局、用地選址、空間利用、公共服務、經營業態、安全保障等方面,扎實做好服務區總體建設規劃。統籌規劃危化品停車場地,減少公眾潛在危險。優化衛生間男女廁位比例,減少排隊時間等。
推動服務標準化體系落地,自行或依托專業咨詢公司進行服務標準化體系設計,優化司乘人員從進入服務區到離開服務區的全過程服務體驗。同時也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主導編制行業服務標準,進一步規范服務標準的貫徹落實,實現服務區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服務區通過合作運營、第三方承包、內部承包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運營效能。
一是突破傳統服務區平面化布局,通過立體抬升,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源,積極探索客貨分流、室內停車等舉措,創造讓消費者更舒適的停車體驗。二是通過快速充電的布設、光伏發電應用、空氣能綜合利用、儲能設施建設、氫能項目布局等舉措,形成服務區加油、加氣、充電、加氫等綜合能源供應體系,提高服務區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及管理能力。三是對污水處理能力進行全面優化,通過排污納管、中水回用等措施,實現服務區污水排放合格率達100%。
以提升服務區核心運營能力為目標,以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為基礎,探索實現以數據平臺為支撐的服務區智能化建設。通過對高速人車貨的數據流進行挖掘、精準分析,轉化為有用的信息為客戶提供有針對性、有效的服務,同時依托互聯網、APP、觸摸屏、主線顯示屏等平臺,增加停車引導、訂餐預約、滿意度評價、路況信息推送、指引等智能化服務,優化停車位、廁位空余位置的展示與引導,遠程跟蹤危化品車輛的運動軌跡,大幅提升司乘人員的舒適感與滿意度。